嘉兴的粽子
一张城市的“名片”
![]() |
![]() |
![]() |
![]() |
![]() |
嘉兴的粽子
一张城市的“名片”
◎ 记者 郑 雪
它,是民族文化和古老农作物的完美诠释,既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华夏美食文化的传承者。本期《浙里风味》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嘉兴,探寻嘉兴粽子……
弥漫着粽味的嘉兴
作为端午节的民俗食品,粽子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在众多口味的粽子里,浙江嘉兴粽子更是独树一帜,甚至已经成了粽子的代名词,而嘉兴也产生了不少百年品牌,如五芳斋、真真老老、三珍斋、昌记等知名粽子企业。
对大多数人来说,嘉兴的印象是富庶、精致的江南小城。但在一众富庶、精致的长三角城市里,嘉兴并没有更多让人牢记的标签。尤其在它的两个大邻居上海与杭州的对照下,更显得身形娇小。但到了端午节,粽子爱好者们但凡提及这种香软绵糯的食物,就很容易与飘着粽香的嘉兴联系起来。仿佛这座城市就是因粽而生、因粽而名。
嘉兴是“粽子之乡”,粽子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主要的稻作区的嘉兴,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竞渡文化区。吴越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嘉兴端午习俗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从历史上追寻嘉兴、乃至整个中国的粽子文化,需从端午情结说起。据记载,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还用作交往的礼品,端午节吃粽子,也开始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随着朝代更替,粽子花样越来越多,如今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
精益求精的现代工艺
“米很香,糯而不烂,韧性十足,比较有嚼劲”。这是吃货们对嘉兴粽子一致的评价。
作为嘉兴粽子传统品牌之一的“真真老老”粽子,是由1939年嘉兴粽子首创人冯昌年先生嫡子冯月明先生在继承其父经营粽子的深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历经几十年的努力,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调制而成。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悠久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模式不同的生命力。在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身穿隔离服,先用消毒液洗手后,还要在风淋室转一圈,而后才能走进生产线通道。在淘洗车间里,一只标准化粽子在历经了选米、配料、包制、蒸煮、冷却等一系列工艺,成形出炉后还要去裹粽车间,取叶、放米、投馅、扎线,再通过高压烧煮锅、自动冷却机,最后经由自动化点粽机等现代化设备逐一检查后,一只成品粽子就出来了。
真真老老粽子拥有国内先进的粽子生产流水线,日产能突破150万只,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粽子生产单体工厂之一,已建成集技术研发、原辅料加工、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粽子产业园。
不拘泥于传统老手艺,真真老老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粽子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提升产品品质,让百年老品牌焕然一新。公司自主研发的粽子定量灌装装置、一键式自动蒸煮设备、自动点粽流水线、常温锁鲜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及工艺,对整个粽子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打造特色产业金名片
如今,粽子之于嘉兴,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个城市符号,一张城市“名片”。嘉兴粽子的年销售额可以达到数十亿元,小小的粽子俨然已经成了当地一张特色名片。
从产业规模来看,目前嘉兴在册粽子企业有35家,其中不乏五芳斋、真真老老等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量大的“老字号”品牌,还有量大面广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据统计,到现如今,全中国市场40%的粽子份额都由嘉兴粽子承包。
嘉兴绘制了一张“粽子+”产业蓝图:以“嘉兴粽子”产业品牌为轴心,将人文、生态、环境、旅游等要素资源充分整合,以品牌化战略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纵深发展,横向跨越,在农旅融合、互联网+等方面形成产业通路。
“‘粽’情‘粽’义,粽子于嘉兴人,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嘉兴以粽为媒,依托特色生态景观吸引游客,推出古镇旅游项目。
政府的各级财政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对于嘉兴粽子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助力。
保持着匠人精神,通过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包装形式、生产模式等给粽子赋予新的定义。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把最好吃的粽子呈现给消费者,嘉兴粽子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嘉兴粽子
★特点:米香糯而不烂,韧性十足,有嚼劲。
★口感:味道纯正、口感鲜香
★优点:优质原材、营养丰富
★适合人群:老少皆宜
★卖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中华名小吃,地区特色传统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