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艺术之旅

文章导航

拙静之美

  拙静之美

  中国画美育专栏(二十)

  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道德经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特别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讲的就是拙静,这是大美。宋代周敦颐也写有《拙赋》。“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拙比巧的审美境界更高。

  中国画里面富含拙静之美。笔墨有拙味,画面很安静。很多画家讲究宁拙勿巧,董其昌提出书画要有生拙趣味。清代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中国画的拙有画家天赋的原因,有些人性格里就有拙味的成分,也有美学追求的原因,也有学书法形成的原因,汉代碑帖书法都是比较拙的,我们在审美和品味的时候,会有厚重的金石味。拙味的书画有时候像小孩的作品,也许会误读,通常说的:“怎么像小朋友画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还没拓展,那是天趣内含高深功力,有点像太极拳功夫,其实水平很高。“古拙”往往是出于实用的一些无意的制作,因材料和时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如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大量金石文字,是真实的自然流露。都有自然之趣,少人为痕迹,真率朴拙,这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生命本质宝贵的东西。

  在这个快速奔跑和浮躁的时代,静美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本。很多人在古人的文化里寻求心灵的慰藉。目前社会观念多元,灵魂躁动,很少有人能静下来,这需要书画和美学的滋润。中国画的画面若是“静”,会让我们很舒服,让人心生静气,给人源自内心最深处的快乐。创作者也是一样的道理。石壶先生说,画到穷时,要能闭关静修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宁可拙浊而勿清妍,拙浊浑厚华滋,清妍浅薄枯窘,讲得就是静拙。静能生慧,能打开我们的思路。静气能让我们打开另一个空间。当我们对现有的环境不满的时候,不妨打开另一扇门,会给我们一个新的天地。很多人则会纠结在同一个空间里搬来移去。中国古代提倡人体养生要以松、静、自然为原则,在打坐、修道、琴棋书画中静心入定、排除顾虑,从而使人心神宁静、身体健康。黄宾虹先生提倡“艺术养生法”也都源于以美入目入静养生的理念。通过中国画这种修道方式来养气养心,达到宁静、平和、淡定的境界。静是书卷气。书卷气也就是文气,是中国书画的核心和灵魂。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决定了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范式,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书画中的“书卷气”,是书画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遗传基因,“书卷气”是中国画里面重要内涵,它是衡量书画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美学境界高低的衡量尺度。

  中国画艺术的静美,是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静美落实到绘画上,可以说是一种弦外之音,以笔墨为手段,画面形式为载体,表现出一种超乎形外的韵味,使观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倪瓒先贤的画中就具备逸格静美。文人画也追求萧条淡泊的平淡恬静之意。许多禅僧画家的作品不仅蕴含禅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面有静气,需要在画家有静气,在画的时候保持静气。酒后写字画画,纸面上会有也会有酒气。书画的美有很多种,拙静之美是公认的上美。


江南游报 艺术之旅 00014 拙静之美 2022-06-02 江南游报2022-06-0200006;江南游报2022-06-0200007;江南游报2022-06-0200008;江南游报2022-06-0200009 2 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