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泉
![]() |
![]() |
![]() |
![]() |
同山泉
在著名酒乡同山镇,有个叫仙过岭下的村子,传说是神仙到过的地方。神仙赶走恶魔,赐予一种叫高杆白藤拐的高粱种子,临走时留下两个脚印,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下岩石上。
附近有条叫江山的岭,一年四季被茂林修竹覆盖。岭的那边,千年古刹江山寺,香烟缭绕,钟声不绝;岭的这边,泉眼无声,溪水淙淙。溪底清浅处,也留有一深深脚印,任凭溪水千年冲,万年刷,脚印依然清晰。
清澈的甘泉孕育了一个叫里江山的村子。村里有个叫边维金的老人悄悄告诉子女,这脚印也是神仙留下的,另一个脚印在岭的那边。神仙曾托梦相告,这山泉他尝过,是酿酒特好的水。
边维金是邊裕昌号酒庄的主人,他带着子女在江山岭下种植高杆白藤拐糯高粱,高粱成熟收获后,用泉眼里的山泉水浸泡和蒸制高粱,再用世代传承的工艺做捂、发酵。几个月后,发酵成熟的高粱发出浓郁的酒香,边维金老人又用蒸锅煮沸山泉水,蒸烧出清香扑鼻的同山烧酒。全程用山泉水酿制出来的同山烧果然非同一般,酒香特别纯正,口感特别醇厚。邊裕昌号的同山烧远销浦江、金华,名声远扬。
后来其子边如华接手邊裕昌号,制酒规模进一步扩大。当第三代的边梦鹿扛起邊裕昌号的大旗,正雄心勃勃再次扩大规模的时候,国家粮食困难,禁止农民用粮食做酒,边家的制酒业被迫暂停。国家度过困难重新开放酒业的时候,已经到了第四代传承人边剑平手上。边剑平听到国家放开政策的消息,毅然了断东北茶庄的业务,回到家乡重新注册了“西源老边”的商标,重操同山烧祖业,成为同山烧非遗传承人。边剑平给自己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只用白藤拐糯高粱作原料、全程用源头泉水、全部采用做捂工艺。坚守了“三项基本原则”,又有父亲传下来的陈年“老酒”,西源老边的酒香不断从深山坞里飘散开去,越飘越远。
从邊裕昌号到西源老边,一直带动着里江山的村民,几乎整个里江山的村民都在利用源头泉水烧制同山烧。这里的泉水不光可以酿出特别优质的同山烧,还酿出了不少人才。村里输送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英雄,出过旧时的县长和新中国两位正厅级干部。五十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的边云峰研发出很多种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电焊条,获国家科技发明特别奖,被誉为有突出贡献专家。毕业于南京大学的边云岳曾任青岛啤酒厂技术顾问,为青岛啤酒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
里江山有十二涧水汇成三条溪流,山泉水哗啦啦奔腾,滋养了整个西源,又经过天门水库汇入布谷湖,润泽了整个同山镇。
我是同山的粉丝,是地地道道的同山迷。我一次又一次去同山,几乎走遍了同山的每一个山坞、每一个村子。我常常一个人在山间行走,看秀山静默,听泉溪吟唱,闻扑鼻酒香,尝遍野果味。我太清楚了,里江山的山和水,只是同山的一个缩影。
我曾经多次问过同山人或在同山工作的朋友,同山为什么叫同山?有一种回答是:同山全是同样的山。我喜欢这个答案。我每次去同山,每当穿过布谷岭隧道,就被眼前重重叠叠、铺锦叠彩的山峰所吸引。在我眼里,同山的山都同样的秀,同样的美,同样的让人陶醉。
泉是山的精髓和血液,有什么样的山,就有什么样的泉。从西源到南源,从丽坞底到张坞底,从汤江岩到六峰山,同样美的山,冒着同样的泉,一个个无声的泉眼,汇集成一条条清澈的溪流,滋养着同山的土地和同山的人。西源、南源、中源,王沙溪、吉水坑,这些地名透露着一个共同的信息,同山是好水的源头。
如果你读懂了同山的山和水,你就解开了同山之所以成为酒乡和果乡的秘密。
同山是浙江著名白酒同山烧的产地,无论你在什么季节走在哪里,总能闻到迷人的酒香。酒香来自漫山遍野的高粱地,来自酒厂、作坊和千家万户制酒的现场,来自藏酒的酒窖。同山人喜欢做酒,更喜欢藏酒,不仅有地下酒窖,还喜欢深挖洞,广积酒。如果盗墓贼光顾同山,如果他想盗的不是文物而是同山烧,那么他大可不必看风水找位置,洛阳铲随意下去便能探到酒窖。同山的植被,是洞藏酒窖的毛孔。同山的树木也是喝酒长大的,你多看两眼也会陶醉。
据说有个外地的黄酒厂曾经想把同山的糯高粱买过去,将同山的做捂技术学过去,也做同山烧,后来发现,同山烧更多的秘密在水里,在高粱发酵的环境和空气里,离开了同山,同山烧不再是同山烧。
同山也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同山的水果赤橙黄绿青蓝紫齐全,尤以同山樱桃和同山枇杷著名。枇杷花开过年,勿如樱桃赶上前。四月,樱桃树被无数美女的小嘴装点得通红通红;五月,“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城里人结伴来到同山,体验“樱桃颗颗滋春雨,橙雾霏霏溯晓风”和“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城里人有所不知的是,同山水果特别的味道也是泉水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是泉则灵。在同山这样的地方,神仙光顾过的何止仙过岭和里江山?我愿意相信,同山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神仙到过,只是一些地方尚未找到神仙的脚印。
一天,我在桐高坞仙家岭下听泉,密林深处突然冒出一位慈祥的老人。只见他仙风道骨,红光满面,步履轻盈,脚下生风,肩挑两捆干枝飘然而来。我问他高寿,他笑答:“不大,八十有一”。我当即有了遇到神仙的错觉。其实,这不是错觉,住在同山的老人,都堪称仙人。他们喝着甘甜的山泉,吸着甘甜的空气,整天同山烧咪咪,好水果吃吃,在现代都市人的眼里,他们就是神仙。
有时候,我一个人在山间走着走着,突然感觉自己也是神仙。看一路美景,听一路泉声,品同山美酒,尝奇珍异果,这不是神仙是什么?
如果你在布谷湖畔住上一晚,仔细品品那里的湖光山色;如果你在云上居搭个帐篷,晚上与星星一起睡觉,早晨看看脚下云海;如果你在果园放上桌椅,与好友一起小酌……我相信你也会有与我同样的感觉。
三年前的一天,一位气质不凡的年轻人走进同山,在山里转啊转不愿再离开。他毅然辞掉大上海的工作,出资修缮了丽坞底半山腰上的梅林寺,一个人住了下来。每天早上小鸟把他叫醒,他沿着水汽氤氲的布谷湖慢跑一圈,然后开始品茶看景。他广交朋友,谈经论道,还遥控打理自己的生意。他说寻得这一方净土,喜欢在这里看人间繁华,饮尘世悲欢。这不是神仙又是什么?
◎ 梁培甫
▲布谷岭隧道
▲国画《同山烧》 (梁常生画)
▲西源老边酒庄
▲烧制同山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