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建筑,看未来乡村建设的需求
未来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翻新,也不仅仅是产业的升级,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转变,既来源于思维的转变,也来源于需求的变化。
这期的文旅观察,希望在一个乡村建设的个案里,找到未来乡村建设的需求和思维:它是如何整合乡村固有的文化和新时代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城乡结合以及未来乡村建设。
从一个建筑,看未来乡村建设的需求
◎ 记者 王 珏
这期找的城乡融合样板是一个乡村会客厅的设计。
这个“乡村会客厅”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田岗村的村口,是一栋改造建筑。建筑设计师把原始建筑结构中的拱形元素提取、放大,并在建筑内部置入拱形的木结构体系以与旧建筑产生新关系,激发新活力。
设计师通过在“会客厅”内置入一系列功能、场景和运营活动,充分激发了其乡村内生力,额外赋予了建筑公益和教育的功能,使“会客厅”真正发挥了纽带的联结作用。
“会客厅”在保留了建筑原始结构的同时,在上下两层分别置入了咖啡馆和儿童活动区,并因地制宜丰富了内容:咖啡区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吸引人流方面与会客厅相辅相成。此外,二层空间为村中的儿童提供了课程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原村委会是有着5个单层拱门外廊的建筑,设计公司以此为灵感,提取了“拱”的元素,并顺着延长线扩大其尺度,打造成喇叭状的体块。另外,建筑师在原有5个拱门的基础上,于临街面增加了一个相同的拱形体块,作为建筑的入口和广场空间。
建筑师将平面的拱形门洞改造为立体的“喇叭”造型,完成了建筑和场地中新与旧的碰撞,“喇叭”这一具有隐喻意义的元素也意味着“会客厅”中所发生的事情像声浪一般,振聋发聩。
建筑东北向的立面为大面积的落地玻璃,配合新增的“拱”的形体,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龛”形看台,“会客厅”一层为村史展厅,其座位都面向落地窗,人们可以在此尽情感受山野风貌和大地艺术。
整个“会客厅”采用混凝土薄壳结构,自建筑主体至外,6组拱壳由分离至交融,彼此形成三角状的夹缝空间。建筑剖面呈外侧高、内侧低的形态,容易产生排水难、易积雪等问题,基于此,建筑师在拱形壳体上设置了三角形的天窗,并埋设排水管线,重新引导雨水流向。此外,增设的三角天窗引入了大量光线,丰富了空间的光影变化,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性。
“会客厅”内部延续并强化了“拱”,木质拱肋贯穿整个空间,在结合了书架等功能的同时,也划分了空间,加强了卡座的私密感。此外,建筑师还以虚体的方式来加强“拱”的元素:在地面模拟出了光照拱门的投影,加强空间的整体感。
整栋建筑以混凝土为主,还使用了木材、红砖和芒草等材料。一层地面部分铺设红砖(顶部拱与拱夹缝的投影面部分),用来回应光线;而二层顶部则采用一整张发光膜进行覆盖,以形成均匀的光环境。
“乡村会客厅”和其对面的田岗艺术中心互为对景,除去“会客厅”主体建筑外,周边的戏台和广场也进行了改造更新。为了呼应“会客厅”的拱元素,也为了保留乡村建筑的原始质感,建筑师将原卫生站其中的一个门洞进行了放大,增强对比,强化其存在;戏台功能保持不变,满足村民的传统爱好,作为村中日后的“戏剧中心”和“生活剧场”。
建筑师认为设计不应只停留于空间,更应该融入村民的生活,伴随着时间成长。于是团队在广场处打造了12块邮票大小的草皮,代表了12生肖。每年草皮都会不断生长,以新的图腾样式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其实,在未来乡村的建设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在这样的旧屋改造过程中,村民会提出很多诉求,在这些诉求里往往表达了新农村的新变化,而设计师的整合和设计,正是一种思维的融合。见微知著,我们可以在这些诉求和思维中,找到未来乡村的不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