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红色之旅

“云上菊庐”边上的红色记忆

  “云上菊庐”边上的红色记忆

  ◎ 记者 葛家藤 通讯员 骆晓斌 李自茹

  板桥,一个深藏于淳安大山里的自然村落。虽是炎炎夏日,走进这里,但见高山峻岭,满目葱绿,峡谷山涧,溪水潺潺。仲夏之夜,登高远眺,明月如盘,皎洁挂于苍穹,蝉鸣与蛙声,此起披伏,与夜幕下的虫蛐,共同演绎着和谐自然交响曲。

  走在蜿蜒的羊肠小道,抑或拾阶而上,抑或猫腰匍匐。在这块朴实的山野之地——云上菊庐,你可以静下心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俨然置身于世外桃源,豁然联想起陶渊明的诗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饮酒》诗篇,千古流传。而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在这里终有了“结庐”的“意境”。

  7月初时,应好友罗君之邀,我们一行5人来到了这个叫板桥的小村落。其位于杭州淳安王阜乡境内,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从这里出发,沿着羊场山道仅5公里路程,就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搁船尖”,有“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之景。传说葛玄曾修炼于此,是道教的第36福地。当地人称:紫薇洞天,深受“驴友”们的青睐;离这里大约1小时车程,在淳安屏门乡境内有“九咆界”风景区,景区以其拥有形态各异,声如咆哮的九座瀑布而闻名;周边还有“金岙幽谷”“严家水库”“云龙峡谷”等具有原始韵味的风景引人入胜。这里还有被选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八都麻绣”,现已成为淳安珍稀的民间工艺品。这里还有深受游客喜欢的“野生石斑鱼”“野生石笋干”“八都牛蒡粿”等农家美味。而吸引我们此次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是淳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共淳安县委旧址所在地。

  时下正值炎热,我们一行上午8点从杭城出发,不到2个小时的高速公路之后,我们便来到临安西部山区昌化境内,由此向板桥出发,我们的汽车就穿行在绵绵的群山之间,越接近目的地景色越美。自严家水库起到板桥这1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崎岖路窄、倒车交汇,我们在欣赏着山里俊美风景的同时,也着实钦佩有着“总裁”头衔的罗君,其“车技”也是可圈可点,同时也深感罗君所说,这样的盘山公路对于自驾爱好者而言,恰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一路走走停停,临近12点,到达了板桥村。“下榻”之地就是罗君打造的精品民宿——云上菊庐。

  下午,我们在中共淳安县委旧址纪念馆讲解员小李的带领下,参观了旧址。

  小李告诉我们,王阜乡板桥村的县委旧址教育基地,承载了淳安土地革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从1934年初开始,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和皖浙赣省委都先后派出党员干部到淳西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秘密发展红军,建立党组织。1935年4月,皖浙赣省委下属浙西工委根据淳安地区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发展情况,组织建立了淳安县委。县委成立后,党组织发展迅速,规模达到8个区委、38个党支部,有党员300余人,500余人参加了红军地方游击队。同时积极组织党员和红军游击队员,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斗地主,同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坚决的斗争。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县党史研究室牵头,投资900余万元,正式开展对中共淳安县委旧址纪念馆修建,包括县委旧址纪念馆陈列室、浙江解放战争展览馆、会议室、接待中心等项目的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修复县委旧址房,新建了会议室和接待中心,并布展“中共淳安县委从这里走来”“浙江解放从这里开始”两大主题展览。布展面积200余平方米,内有实物展品,包括武器、日常用品、军需品、家具等200余件,另有历史人物、旧址地貌、历史事件、地形图等百余幅图片,改造中央广场,建设场景文化,整体营造起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可以说,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宣扬,助力并带动了当地农文旅产业的发展。游客慕名而至,山里特产成为城市人的“香饽饽”,种植玉米地、上树打山核桃等等成为特色网红旅游打卡地。而近在淳安县委旧址咫尺的“云上菊庐”,便是一家引人打卡的网红民宿。

  “云上菊庐”是坐落在海拔1000米高山之巅的精品民宿。这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我们到的那天杭城的气温高达39度,而这里的室内温度只有27度,根本不需要开空调。这里的环境流淌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韵。可尽享养心静修、幽谷揽胜、溪中垂钓、龙潭戏水的乐趣。这是一个集“静修、纳凉、探幽、垂钓”于一体的休闲胜地。对于在这里建有这样一处别致的民宿,罗君有着异常“兴奋”。他说,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学子,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为家乡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红色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有一种责无旁贷意愿。回忆自己少年懵懂时在家乡的经历,罗君终身不会忘怀。

  而今,作为曾经的文艺小青年,事业有成的罗君在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断,除了写文写诗之外,他还勤于书法,拜书法名家为师,每有闲暇,便“沉迷”书法创作。对于家乡的挚爱与眷念,在他的原创诗《板挢自述》里,就有答案:

  我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

  坐落在高山峻岭之间

  从前人烟稀少

  当地人不叫我村庄

  叫“山舍”

  可我是一个有故事的“山舍”

  早在清代以前

  在我都已记不得的年代

  这里就有了一个清修的庵堂

  叫“福华庵”

  当地人都叫它“石板庵”

  我离道教圣地“搁船尖”不远

  我离明教遗址“光明顶”很近

  我与高山湿地“千亩田”为邻

  据老古人传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

  可常带兵在我处盘桓

  特别让我自豪的是——

  那是公元1935年

  这里来了一批有志之士

  在这里召开了一个历史性的会议

  中共淳安县委在此成立

  从那时起我便成为

  浙皖地区红色的革命摇篮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

  这里也已山花烂漫

  开始是“山舍”的公路通了

  后来是“山舍”的信号畅了

  再就是“山舍”的经济活了

  现在,党对“山舍”的政策更好了

  我呢?也就变得更俊更美了

  新时代有了新作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在我土土的“山舍”上

  又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从此,我不仅只叫“板桥”

  我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

  “云上菊庐”

  对于板桥这片红色摇篮之地,与我们同行的淳安籍老将军、著名军旅书法家徐金才同样饱含深情,他用自己言行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风采与榜样力量。望着红色文脉的家乡,望着青山绿水的家乡,望着日新月异的家乡,老将军欣然写下了这样诗句:

  《重返板桥村有感》

  ◆徐金才

  盛夏之时返板桥,

  风和日丽白云飘。

  村中老少情相惬,

  溪畔宾朋兴自饶。

  莫忘昨天前辈苦,

  切防今日后生骄。

  倚窗翘首望明月,

  喜看江山如此娇。

  次日,在即将离开板桥之际,我提议大家与徐将军一起,在有他亲笔书写的“红色板桥”四个大字而作的景观长廊前面拍照留念,将军书写的“红色板桥”苍劲有力,虎虎生威,屹立于山岚间,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它更深深地印进了我们的脑海,也久久地留在了我们心间。

  板桥,再见!

  《七律.红色板桥》

  八都源头小山村,缘有红史扬青名。

  丛岭逶迤云清淡,流泉叮咚风和音。

  东篱品茗修身性,菊庐操琴尽逸情。

  更得先烈常鞭策,洗去吾辈功利心。

  ◆罗来贵

  社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 国内统一刊号:CN33-0056 邮发代号:31-42 广告登记证:浙工商广发B-002号 少数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印刷:杭州盛元印务公司


江南游报 红色之旅 00016 “云上菊庐”边上的红色记忆 2022-07-21 江南游报2022-07-2100006;江南游报2022-07-2100007;江南游报2022-07-2100009;江南游报2022-07-2100008;江南游报2022-07-2100011;江南游报2022-07-2100012;江南游报2022-07-2100013;江南游报2022-07-2100010;江南游报2022-07-2100014;江南游报2022-07-2100015;江南游报2022-07-2100016;江南游报2022-07-2100017 2 2022年07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