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荻浦非遗民俗村
![]() |
![]() |
![]() |
走进荻浦非遗民俗村
◎ 胡华军
荻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有着“孝义第一村”的美称。它地处于桐庐县最东部,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是我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荻浦村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为主,此外,宋代的范井,明代的水系,清代的石坊、庙庵、祠堂,古色古香的青石板一直延续到小巷的尽头,屋檐上的雕刻在阳光中影影绰绰,文化传承延续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亦被誉为“浙江省非遗民俗村”。
荻浦村是以申屠氏为主的江南古村落,清乾隆年间,荻浦申屠家族出了个大孝子,他“为父求医,口吮浓毒”,不仅孝感动天,而且义重如山,他的事迹感动了乾隆皇帝,而御批了牌坊,孝子牌坊就建在荻浦松垅里,成为荻浦古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从孝子牌坊到荻浦古村,一路都是白墙黛瓦,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历史积淀深厚的古建筑,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江南风情,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申屠氏宗祠与保庆堂,是村子里最具古韵的建筑。宗祠大门的上方,是一块青石大匾,上书“申屠氏宗祠”五个大字,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它建于明代,可以说,申屠氏宗祠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书,值得细细品味。站在宗祠的大门前,犹如看到了一本书的封面,透过岁月的时光,去感受这古朴而淡雅,没有尘世间的喧闹,不由读出几分肃穆,几分庄重。宗祠四面高墙,又让人感到了一丝神秘。令人玩味的是宗祠的大门轩廊,轩廊的柱子、牛腿、粱、枋、和粱上小牛拱均用青石打制,石雕线条流畅,带有北方风格。而石雕上面是木雕,巧构细镂,逼真细腻,则是典型的江南风格。石雕、木雕巧夺天工,南方北方风格浑然一体。申屠氏族,源于北方,繁衍于南方。这里的每一根梁、栋,枋、斗拱等,全部精雕细刻,有人物、灵兽、百鸟、回纹等,布局严谨,造型优美,镂空的人物图雕面部表情逼真,服饰飘动自然,连眼角、指间处也刻得毫不含糊,可以说是“雕栏刻栋、逢木必雕”,人物形态各一,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老申屠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修时,采用石木混合梁柱结构。祠堂门口的旗杆和石鼓,都是按旧时规定的建筑形制。申屠氏宗祠大厅墙上悬掛着申屠家族考入进士的生平介绍,四周墙边放着清朝时期申屠家族用过的大小不一的水桶和木箱,还有以前用过的农用工具和家用器具,木犁、水车、斗、升、耙等,和一些从未见过的工具,地上放着的木器有点像水车,是往农田送水的工具。
保庆堂前厅为客厅,正面为戏台,许多名角都曾在这个戏台上唱念做打展现风姿。保庆堂是明代尚书姚夔为报舅舅大恩而建,所以被称为“孝义第一村”。戏台全部都是木质结构,这也是荻浦村比较有特色的建筑之一。看戏的后厅筑构精妙,无论刮风下雨,都不影响演戏、看戏。独特的建筑风格让申屠氏宗祠在2005年3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成了“荻浦村文化礼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清代后期,荻浦的古造纸业非常发达,全村日产量可达五百捆,荻浦人经商足迹遍及江南十余省市,村里树起了“重义轻利”的塑雕,表明荻浦人在生意场上的人品与性格。申屠氏宗祠还是省级文保单位,这是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古代有汉代丞相、尚书令、提据史端公等,现代有新中国第一任民航总局局长沈图,听说他的族名叫“申屠逸松”。
沿村有一条小水溪,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竭。旧时村里人用于饮水、洗涤、毛纸生产和农田灌溉,溪水穿梭于整个古村落。现在村里大多数人都己搬出这里的老宅,只剩下老人不愿意搬走,还居住在这古村的老房子里。
获浦最有名的就是“花海”,三百亩争奇斗艳的“鲜花海洋”,从三月到六月,二月兰、金盏菊、矢车菊、冰岛虞美人花、马鞭草、薰衣草、向日葵、九品香莲会陆续绽放。
既保留了古村韵味,又增添了新村特色;既融入了美丽景色,又赋予文化内涵,使荻浦古村展现勃勃生机,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的样板村。此村以孝义文化为主,百善孝为先,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孝义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荻浦村所做的,就是对接历史,全方位地挖掘本区域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胡华军,1954年生。热爱文学,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作者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