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势、笔意、笔趣
笔势、笔意、笔趣
中国画美育专栏(三十一)
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中国画的整个画面的线条,墨色都要靠毛笔来完成的。运用毛笔的成功与否有六个方面的因素。即笔性、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笔趣。在中国画历史上,笔的运用美感的基础是笔性、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笔趣是中国画美学的创造条件和高度的因素。笔性与画家的天赋有一定联系,是画家长期养成的用笔品格。是画家对笔对纸的悟性和感触。好的笔性受益终生,在尚未了解中国画的基本规律而过早地追求熟练、流畅、生动,会养成轻佻、浅俗的习性,这种坏习惯,会影响中国画风格品位的提升。
其二是笔法即运笔的法度和规范。指的是我们继承历史上的传统笔墨的规律及其程式,也就是基本功,好的画家在用笔上会自如的运用但仍不失规范性。第三是笔力。笔力的是功底到一定水平后自然呈现出的用笔之张力,我们通常说的用笔的力道怎么样,但是笔力不是蛮力,举重运动员力气这么大,但是笔力是不行的。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笔力是指内在的力度。内劲达到一定程度的画家,画一根细线,也能做到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而初学者多用蛮力,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它是一个长期锻炼的功夫。笔力是体现笔性的具体能力。它还包含用笔节奏与形态的控制力,以及对用笔质量的理解能力。
其四是笔势。笔势是指运笔的趋向、形态和律动,以及笔与笔间节奏上的“气”的关联。其中“气”指的是书画作品中笔迹形态,所产生的气势、气场、气息、气脉等感觉;“气”具有一定的运动感,让人感觉韵律和节奏之美,就是我们常讲的气韵生动的组成部分。
第五是笔意。它有雅俗之分,并会影响中国画作品的品位和美感的高低。中国画的写意性根本上说就是借助于笔意,笔意也不是技巧,是人文精神,是思想境界。是传达了画家的趣味意念和自然哲思的。没有笔意就失去了中国画的写意性,也失去了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失去了中国画的魅力。
第六是笔趣。用笔有趣味,有意趣, 这个意趣不仅体现在形式美上,也体现在笔墨的变化韵律上。没有笔意笔趣,中国画就是一根根黑色的线条和一团团墨色而已。美从何来?这些都是我们审美和欣赏的地方,如果不讲明白,我们一般看不出其中的美感。
这六者相互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笔墨美感因素。笔性、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笔趣它在中国画画面上呈现的效果,是随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及基本功底的加强而提升的。中国画家必然非常注重这些方面的练习和修为,同时我们在审美中国画的时候可以注意这些方面的东西。我们中国画精品看的多了,自然懂得和理解里面用笔的素养。
▲清—李鱓—桃花柳燕图美析:李鱓字宗扬,号复堂,江苏扬州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这张画可以说处处见到笔。不管是桃红柳绿、还是几只燕子嬉飞,都是充满笔意笔趣在里面,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和生命的气息。柳树枝干往上方挺升,以浅绿设色表现初发的柳叶,笔墨筒细而劲健。柳树後可见一株桃树枝干自右至左斜出,桃树上并以粉红、银白、淡绿设色,表现桃花与花叶栩栩如生。四只暖春早燕相互呼应生动活泼。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李鱓—玉兰牡丹图美析:整个画面的笔意笔势的感觉很强,依然源于他的书法。下面的石头用大块的笔触简洁率意第画出,用浓墨点苔。石头后面生出一株洁白色的牡丹花,用色清新高雅。枝叶和花朵依然用意笔一次到位。后面的玉兰古树枝干虬曲向上,笔锋或顺或逆,或顿或行,形成苍老古拙的线条,充分表现出了古树枝干的质感和形态。白玉兰花朵用淡墨羊毫笔画出,使观众感受到了花的柔润。一株梨花交叉其后。白色的牡丹、玉兰、梨花在整幅画面中非常醒目。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近现代—吴昌硕—受者相图美析:吴昌硕用笔在笔势、笔意、笔力上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笔势随气而走,笔带生风。笔意上极具金石味道。这张作品中梅花的枝条老辣遒劲力道很足,松树上的松针充满气韵和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