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会客厅:
生活是灵魂与尘世的交互
![]() |
![]() |
![]() |
![]() |
![]() |
人的一生都在认识自己。不同的观感,不同的际遇,通过生活反射在灵魂里,从而形成“我”的认知。
这些认知支配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在这尘世间,创作着自己的人生作品。价值几何?其实与生命本身已无关系,而在于它将与多少的灵魂再次发生了交互。
江南会客厅:
生活是灵魂与尘世的交互
◆ 主持人:王珏
30年,10年,5年。当我们回过头看,生命里会剩下什么?对于王作均来讲,岁月的年轮是他的一幅幅作品。
从作品,会读到一个画家的心性,因为一个画家的阅历,会沉淀在他的作品里。
这里说的阅历一部分是指艺术上的学习经历。另一部分则是指生活中灵魂与尘世交互的部分。
在王作均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特别的作品,那是他的母亲与姨妈共同创作完成的一个扇面。一面是清秀的小字,一面是着色素雅的小品。说到这个作品时,王作均有这些怀念,也有这些自豪。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离开了他,这是母亲留给他的记忆。
在这样的记忆里,似乎他走上艺术这条路,是血脉中的传承。从小他与艺术便有着不解之缘,从启蒙,到择师而学,到中专毕业后的艺术实践,似乎都是命运里水到渠成。甚至于到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都好像有一只手在推动着他走向艺术的殿堂。
在中国美院里,他吸收着各位大家的艺术经验,并努力合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那些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技巧,更多是格局与格调,这些都是无形的,却对我影响至深。”
当时处于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艺术思想冲击,这使得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喷薄着一种新的艺术生命。王作均也不例外。这从他30年前本科的毕业作品中那个窥得一斑。这幅名为《徐霞客的梦》的作品,通过鲜明的水墨线条与结构,强烈的向外表达着艺术思想中的碰撞。这是年轻的生命力。
10年前,他博士毕业的那幅作品,同样是黑白的水墨画,在这幅名为《暮春之景》的作品里,他开始把喷薄的力量往里收。在同样强烈的力量里,更多了些柔和的思考以及向内的包容。
在这20年里,是什么丰富了他的作品?在中国美院毕业后留校,教学相长。但是在潜意识里,走出去看看的念头,一直鼓动着他走出国门。
离开,是一种流浪,是从身体到心灵的放逐。
在不同的国域,和不同的阶层,心灵通过生活接触到的世界,丰满的是生命的本质。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或者其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多的或许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这种碰撞是有温度的,这些温度所凝聚的能量,最终会构建起我们灵魂取暖的地方。
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不断拓展着人生的视野。有时候,我们的世界有多大,在于我们看见的世界有多大。只有不断的打破边界,走出固定的生活圈,才会使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
是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对于一个画家,所有的阅历,最终的回归是作品。纵然,王作均说起在异乡的趣事兴致勃勃,但只有当他谈到他的作品时,眼里才会发出明亮的光,那是从灵魂深处迸发的欢喜。
什么样的能称之为作品?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承担,即使是画家也是如此。在为温饱所奔波的时候,市场教会了他另一种圆融。这种圆融不是迷失自我的随波逐流,而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基础上,去丰富和添加。人生的思考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拉拔和碰撞中,逐渐抽丝剥茧,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而画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完成独立的自我表达。
“很多人说我在国外这几年错过了好时候,但是我不是很认同他们评判好坏的标准。每一个事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对于我来说,可能我的错过,正好保持了我作品的纯粹性。”
在王作均的作品是可以看到这种纯粹性的,它体现在作品的力量感以及独立性。一个作品不是单纯的线条、几何与构图,而是外部世界在灵魂中揉捻过之后的表达。
王作均说这种纯粹性,也让他更专注于表达作品的人情味,而我更愿意理解这种纯粹为温度。一件有价值的作品,必定是可以给予这个世界温暖的,即使它可能披着凛冽的色彩,也是为了劈开黑暗,让光照进来。
从生命到作品,那是价值语言的再现。从作品到生命,那是在外部世界反射之下呈现自己。他们既是互通的又是相互平衡的,因此在主动与被动,外向与内向之间,生命更具独特性,作品更具丰富性。
所以,我在想,也许艺术就是为了让生命不辜负生命。
▲《徐霞客的梦——云》
▲暮山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