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亲历

文章导航

青岛,一眼百年的浪漫

  青岛,一眼百年的浪漫

  ◎ 王潇音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到青岛时感叹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传播至今,成为这个城市的百年名片。但我们似乎很难用这8个字总结青岛的个性——它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于历史的釉色之中,海岸、街道、建筑由情感和记忆沉淀而成。这么多年来,它每一次被叙述的同时也被改变着——青岛首先是浪漫的,然后才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

  如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他的童年一定有跟全家人一起去汇泉湾广场野餐、放风筝,去中山公园春游、赏花的记忆,就像现在的露营一样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夏日里老青岛的生活娱乐中心是从栈桥开始,东至海水浴场延展开来的。绵延16公里的海岸线贯穿了六大海水浴场,现在仍然有四个开放,每年仍然会出现海边人潮涌动的盛况,也就是青岛话里的“洗海澡”——老老少少喜欢海水被阳光蒸发后在皮肤上留下一层薄薄的海盐的磨砂感。如今的年轻人更热衷开始自己第一次北方冲浪的挑战。

  对于更久远的历史,我曾遇到一个在麦当劳写诗的老爷爷。他80多岁,可以用流利的英语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他是山东大学第一批大学生,从小住在渔山路的老房子里——那是一条开山而建的路,不到1公里的山路上,散落着37个名人故居,如闻一多、梁实秋等。老爷爷说他小时候一放学就坐在迎宾馆的台阶上玩,哪怕是夜幕降临后也依旧灯火璀璨——这是我从他口中了解到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青岛。

  几乎每一座有历史的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区域,它是游客在短时间内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窗口,能看到一个城市至今的脉络。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地方。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曾经有8条马路,其间布满众多的欧式建筑,少数建于1897—1914年期间,绝大部分兴建于1930年左右。梁思成老先生曾经称八大关为“青岛最美的地区”,指的就是这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各异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八大关的葱郁中。八大关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在这个70万平方米的街区里,集中了20多个国家的200多栋形形色色建筑风格的别墅,浓郁的大树围拢起一片片静谧之地,透过斑驳的枝叶,掩映其中的是一座座红瓦白砖的小别墅和一个个幽深的院落,古典的浪漫在山光海色的掩映之中闪烁。康有为曾说:“背山面海,气候温和。海临其南,虽夏日之炎炎,不敌海风之拂拂。”这样的海滨丘陵地貌带有一种特殊的自然情趣,更易使建筑的审美本质获得释放。

  当代知名的旅游城市都有那种让人拍照留念的景点,顺着八大关往东,覆盖了沿海一线的所有打卡地,也就是老青岛人口中的“东部”,如五四广场、奥帆基地、小麦岛、石老人……沿海的视线一点点被绵延拉长,各个景点依次出现,这一条线是青岛城市的“金边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南区最早发展起来的是西部中心城区,以中山路为主轴的“老街里”是青岛人的共同记忆。“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这句顺口溜儿里的“街里”说的就是中山路。“上街里”是老一辈青岛人时髦的代名词。那个时候,如果家长带着小孩“上街里”,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小朋友能饱餐一顿那个年代的奢侈美食和购买最新潮的衣服。

  中山路修筑于1897年,纵跨1500余米,是曾经当之无愧的“青岛之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中心尽皆在此。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中山路的辉煌在20世纪90年代初告一段落。

  如今,越来越多老城里的建筑按照文物修复中的“修旧如旧”理念,在确保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力求保持独特的青岛特色。因此,新兴产业的种子在城市更新的滋养中逐渐“破土”。

  中山路上的不少老建筑无法发挥原有作用,有的面临拆旧建新,有的因带有特殊历史记忆、具有改造空间而得以保留并更新,比如“里院”。里院建筑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采的,很像北京四合院,但其规模更加庞大,里面既有租用固定铺位经营的商户,也有一些流动摊位,比如饭店、百货店、茶楼、戏院等。人们在里面串来串去,也就是老青岛话里的“串门子”。

  毗邻火车站的百年老街区宁阳路片区老里院,作为青岛市历史城区“文化符号”被重新“唤醒”,以“上街里·银鱼巷”这个新形象与大家重新见面。作为里院建筑的代表,上街里在改造中并没有被推倒重建,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旧如旧,水电管道的重新规划是看不见的大工程,外观只做基础修复,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市南区正在挖掘征集中山路街区10处里院,塑造类似于宁阳路“上街里·银鱼巷”的另外几个里院文化街区,例如浙江路广场“美好生活in青岛”、济宁支路“新青年”、大学路“源青岛”。虽然不知道这样的改造能否让人找回当年“上街里”的感觉,但是这条路有青岛人的岁月沉淀和生活习惯。

  再往市南里深入,始建于1902年的老国棉五厂是典型的早期包豪斯建筑作品,呈锯齿形几何风貌的厂房是青岛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如今的老国棉五厂围绕着4万多平方米的包豪斯建筑群,历经5年不断对老厂区进行基础设施的修建,在其中保留了老厂房的整体结构与风格,注入了时尚与现代的元素,改造成集合文化产业的纺织谷——带有岁月感的建筑转型注入全新的城市功能,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这也是一座城市某种程度上的进步。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从来不是青岛的唯一理想。如果说东部沿海一线青岛地标是属于游客的,那么,老城是属于青岛人的。

  海洋绵延,从崂山起始的东部海岸一直向西,穿过绿荫中散落的历史建筑群,钻入绵延7公里的胶州湾海底隧道,最终来到西海岸。

  这条隧道是青岛的第一条海底隧道,连接了市南区和黄岛区。要知道,虽然黄岛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老城区的青岛人总是习惯地认为,西海岸是遥远的,因为彼时去黄岛(现在的西海岸新区)要坐轮渡才能抵达。

  2014年,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正式设立,包含黄岛区全域,合并完成后,黄岛区成为青岛市第一大行政区。在这片新区的摩天大楼之间,还有构成浪漫城市的要素——海和艺术。2021年,一座由法国著名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当代建筑伫立在这个突出的小岛上。这个历经十年打造的艺术社区成为青岛重量级的城市地标。

  “青岛有很美的自然、很好的建筑遗存,但缺少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当代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从创想到完成用了十年时间,美术馆于2021年8月正式开馆。

  随着美术馆的建立,青岛在当代艺术领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前段时间,全球领先的艺术智库Lany's List将西海美术馆列为“全球14家必去的美术馆”,是中国唯一入选的美术馆,它为这座旅游城市的推广提供了国际化平台,也为大家来青岛提供了一个新的艺术话题。

  随着啤酒城搬迁到西海岸金沙滩,整个青岛的海岸线娱乐中心又被延长了。人们愿意在周末到西海美术馆看看一线水平的展览,参加一次艺术沙龙成为了新娱乐活动。夏天的时候,在海边喝一杯啤酒,沿着海岸线走走,目睹海边日出日落循环复始。当太阳即将沉进水里,天空中的晚霞颤抖变幻着光影。随着光线一点点变暗,海面上的船只都成了剪影,待到天色完全变暗,海风吹来,这是来自浪漫岛城的心意。


江南游报 亲历 00013 青岛,一眼百年的浪漫 2022-09-15 江南游报2022-09-1500006;江南游报2022-09-1500007;江南游报2022-09-1500009;江南游报2022-09-1500008;江南游报2022-09-1500010;江南游报2022-09-1500011;江南游报2022-09-1500012 2 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