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创新走好共富路
浙“十年” 文旅奋进 唱响“腾飞”咏叹调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创新走好共富路
浙“十年” 文旅奋进 唱响“腾飞”咏叹调
浙江这十年,对照打造“重要窗口”、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浙江各地狠抓落实,奋勇争先,从城市综合实力、生产总值、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民生实事、数字化改革等方面实现了“蝶变”式发展,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在连续报道了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金华、衢州等地的“浙”十年发展巨变后,本期我们将焦点投向“千年商港”温州和“红色老区”丽水,用双城这十年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示浙江大地腾飞之路。
◎ 记者 章 琳 通讯员 黄舒妍 温州部分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供稿
温州“浙”十年
做强“全省第三极”,“千年商港”更具活力
续写创新史、 走好共富路,勇当“两个先行”开路先锋。这十年,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成为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一个缩影。城市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达到7585亿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从全国第37位上升到第30位。并且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年间,温州大地发生的主要变化可以用“六个之变”来体现:
第一变,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之变。在温州,创新创业始终是一种风尚。现在温州科技创新异军突起,走上了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一区”就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新高地;“一廊”就是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集聚了35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一会”就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一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在温州落地转化;“一室”就是瓯江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实验室。省“鲲鹏行动”入选取得历史性突破,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7位。今天的温州,科技创新成为最鲜明标识,“来温州·创未来”成为最响亮声音。
第二变,坚持产业转型,实现了发展路径之变。作为靠民营经济起家、立家、发家的城市,温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率先以法定程序设立民营企业家节,颁布实施促进条例,营商环境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的理念,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速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核电、风电、光伏、水电、抽蓄、氢能、储能等一大批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加速成形;中国(温州)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加快生命健康项目集聚,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今天的温州,民营经济继续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未来可期、前景无限。
第三变,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活力格局之变。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数字化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累计获批实施省部级以上改革试点598个,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掌上办”“零次跑”“快享直达”等改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开通4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9条近远洋航线和中欧班列温州号,温商回归、温青回归、温智回归掀起热潮。今天的温州,改革春潮澎湃,内外交融互动,站在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的起点上。
第四变,坚持市域一体,实现了城市能级之变。联动推进“大建大美”“精建精美”,成功打造了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三垟湿地、中央绿轴、历史文化街区等靓丽城市名片。1400多公里市域绿道连线成环,1000多座城市公园、滨水公园串珠成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9%。杭温高铁加快建设,机场T2航站楼、市域铁路S1线等建成投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三跃升至全省前三,龙湾国际机场成为千万级机场,温州港突破百万标箱。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书房标准走向全国。今天的温州,城市精彩蝶变,交通畅行天下,瓯越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价值。
第五变,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了百姓生活之变。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保持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75%以上,新建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农贸市场、文化驿站、百姓健身房、居家养老中心等。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今天的温州,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强了。
第六变,坚持自我革命,实现了作风效能之变。作为“省一大”召开地,赓续红色根脉,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化“红色领航”系列行动,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掀起热潮,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巩固发展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今天的温州,政治生态更加清明清朗、健康向上,担当实干成为党员干部的主旋律。
丽水“浙”十年
坚毅笃行“丽水之干” 推进老区共同富裕
以“丽水之赞”为引领和动力,坚毅笃行“丽水之干”,推动秀山丽水焕发出勃勃生机,处州大地发生了辉煌巨变。
这十年,丽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3倍,工业增加值增长2.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4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8倍。丽水和浙江全省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路径实现跃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成功开辟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标志着丽水关于发展问题从认识到实践层面均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守好“红色根脉”,推进老区共同富裕。作为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丽水是全省唯一一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这十年,坚持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轰轰烈烈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在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上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下一步,丽水将积极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努力为全省守好“红色根脉”、推进“两个先行”作出新的贡献,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
坚定“工业强市”不动摇、超常规实施人才科技新政。这十年,丽水综合运用三把“金钥匙”,突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市经济发展加快转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主导型的新型发展轨道。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构建形成了包括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质量认证、市场交易以及生态信用等内容的一整套原创性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基于生态优势的生态利用型、生态赋能型、生态影响型产业,集中力量把品质农业、林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打响了“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泉”“丽水山景”等“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率先培育两山合作社、生态强村公司等市场开发经营主体,建设国家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开展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实践和“GEP贷”“两山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破解生态产品“抵押难、交易难”问题上取得初步成果。
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山区样板。通过实施品质化升级、组织化发展、数字化赋能“三化”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宝贵的文化资源成为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财富。一手抓原态保护。高标准谋划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缙云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实现升格改由省人民政府主办,《处州文献集成》等文化典籍编纂出版工程启动实施,“丽水三宝”被列入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拯救老屋”行动被写入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另一手抓活态利用。挖掘和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赋予其新的表现方式,并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乡村春晚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剑瓷、石雕、木玩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省第三。
秉持“跳出丽水看丽水、放眼全局开新局”理念,努力以借力的机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一是全面接轨上海。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每年高规格举办“丽水(上海)推介周”等活动。二是深化山海协作。十年来,累计实施“山海协作”项目1800多个,到位资金1500多亿元;建设“科创飞地”“产业飞地”21块、“消薄飞地”17块。三是发展华侨经济。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定期举办世界丽水人大会、侨博会,“东海岸时尚浪漫侨乡”的魅力日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