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美学理论

文章导航

儒道禅思想和中国画美学

  儒道禅思想和中国画美学

  中国画的思想性比较强,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也非常大,中国画里面的思想之美,主要有三个方面,都是宇宙观即哲学思想范围,第一个是儒学思想;第二个是道学思想;第三个是禅学思想;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儒释道。历史上这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精华,推动着中国画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着中国画的审美。这些人类最伟大精髓美妙的思想,深深地融和进了中国画里面。

  一、 中国画的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孔子的儒家思想以遵从社会道德精神为根本,其核心要义是仁和礼的体系,体现为至大至刚,做浩然君子,重高洁气节,重品德修养,积极求实进取,为社会作出贡献。

  唐代张彦远认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社会意义就是“成教化,助人伦”,强调了绘画的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意义,对绘画的价值功能有着超越审美功用的深刻认识。在儒家“古人画,无非劝诫”的美学思想中,以君子为理想人格的道德标准,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儒家的教化思想,让中国画快速发展且传播甚广。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形成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之际。在儒家的“仁学”思想和“美善统一”的原则之下,人们习惯于以伦理道德观念为出发点,去观照自然美和艺术美,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此类思想的影响。比如儒学的“君君、臣臣”宗法等级观念,都会体现在绘画中。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把位于情节中心的主要人物画大,把陪衬人物画小。

  从存世的古代美术作品来看,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和教化观,始终是决定美术作品立意的一条主线。不仅人物画如此,通过“因物寓性”“意在象外” ,山水画与花鸟画,也不例外。比如很多画家画有品德节操寓意的作品梅、兰、竹、菊等等。画品德高尚的人物等等,都是儒学思想的体现。如南宋遗民也是历史上的著名画家郑肖思,为表达忠君爱国之情,他在元代之初画无根兰花,上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以示对宋的忠诚。又如清代郑板桥曾经当过多个地方的县令,他到扬州后,所画竹子最为成功。郑板桥通过表现竹子在破岩中艰苦存在,隐喻君子身处逆境,原则立场不变。他在赞美竹子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儒学思想在中国画里面的丰富寓意。

  二、 中国画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道家思想中纯朴的天人观和朴素的辩证思想启迪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画家。

  早在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本人就非常崇尚老庄,他画过许多道画和神仙像;据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五代时期比较有名的画家大约二百余人,其中以道家禅释画为主的竟然有百余人,接近画家人数的一半。在这种风气之下,画家们普遍喜欢追求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在艺术风格上比较好尚淡泊、超逸之风,这种风尚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画家。

  宋代的文人画也是脱不开道家审美观的影响。在宋代书画创作中,受道教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受道教和极简主义美学的影响,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简约且精致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意境之美。到了元代,道风犹盛,隐逸之风盛行,期间中国画以“元四家”为代表。这四位不仕元的画家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山林生活的迷恋:道士黄公望隐于常熟虞山,吴镇渔隐于江湖,倪瓒于林泉间往来半生,王蒙曾隐于黄鹤山,他们在大自然的滋养中完善了自己的艺术人格,形成了注重意味与气韵的绘画风格。在这种人格特质之下,他们的绘画作品也于各自的个性之内透出淡泊出尘的共同特点,通过笔墨与意境表现了道家对山水画家人格的塑造。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

  从审美观照方面来说,特别在宋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不论是天人合一的点茶文化、道法自然的青瓷制造,还是书画诗词歌赋创作,都显示出宋代美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色彩方面,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水墨画逐渐代替错彩镂金成为主流。在构图上恢弘气势被一叶扁舟所代替,大面积的留白开始出现。宋画的山水的半实半虚,花鸟的折枝等风格就是道家思想的画中表达。道家思想使中国画在审美创造上力求朴素自然、遗形取神、寄情写意、虚实相生、留白,以静显动、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而这些都在道家的自然哲学观的影响下生发出来的。由此产生了中国绘画特殊的笔墨形式,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趣。道家思想拔高了整个中国画的水准,把中国画从能品神品变成了妙品逸品。

  中国水墨画是道家思想注入后的重要成果——太极八卦就是黑白组成的。中国水墨画从起源到成熟,更是以处理黑白关系为原则的,这主要源于中国道家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老庄认为“道”是原始混沌,其特性是自然、朴素、无为、不争。宋代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瓒无不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代表。如松溪泛月图,前景画一松树,四人坐在小舟上,当空一圆月,大面积的留白,空旷遐远,令人联想。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表现技法以及画家内心的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说老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绘画之魂。

  三、中国画的禅学思想

  禅宗思想的淡泊放下注入到中国画美学中,使中国画为之焕然。禅宗的现实创始人慧能提倡“教别外传,不立文字”和“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的思想对书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主张空灵、虚无,而且是顿悟,这是禅宗非常重要的思想。庄子自己接近自然,而禅宗则以自然证明自己。一个是唯物、一个是唯心。对禅宗来说,自由就是意识,所以外在的事物是“空”,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特定规则,转向心为基础。由庄子美学的平淡到禅宗美学的空灵。禅宗美学还主张人要与自然合为一体,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得到顿悟,解脱人世间的羁绊,它告诉我们做人作画要顺其自然,要超凡脱俗.需要声明的是,禅宗的思想完全是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画美学的核心内容意境说,是禅学结合后提出的。中唐以后,一些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将佛教境界说与传统的易象说等理论融合,初步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意境说。在这些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美学中最为核心的范畴,其精到,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

  特别到了宋元,绘画作品在题材内容上,表现出与人世生活远离的倾向。在用色上,倾向清淡、单纯,不受实物固有色限制。在构图上,虚象地位日益提高,即在画幅中留有大片天地空白,形成“知白守黑”的作画原则。给人以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在画外的精致的空灵意味,这对西方艺术家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绘画在此之际达到一个高峰,与禅学的参与分不开。正如潘天寿曾经说过:“五代及宋,都属禅宗盛行时期,极通行罗汉图及禅相顶礼图等……”使得当时绘画,随着禅宗的隆盛,而激成风行一时,成为文士僧人所共同合适的一种游戏。如宋代僧人子温的蒲桃、圆悟的竹石、慧丹的小丛竹,都有名于墨戏画中。此后一直到清代,八大,石涛等都是以悟禅理结合绘画,真可谓代有其人,可见禅宗美学对中国画的深远影响。

  南宋是禅画风格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这时的禅画艺术水准最高,影响最为广泛。南宋最具代表的禅意画家当属梁楷,他虽是一名画院画家,但深受禅宗影响,他开创的写意减笔画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画面意境从具体物象中抽离,真正做到了心灵的放逐。梁楷经常与僧侣为友,有很深的交情,其早期的作品《释迦出山图》就被视为是与宫廷有关系的寺院委托所制。梁楷的作品《李白行吟图》、《寒山拾得图》,都是彰显禅宗追求自在的真如本性。

  南宋还有一位影响很大的禅僧牧溪,佛名法常。牧溪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泼墨僧道人物。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中国故乡的声望与尊崇。牧溪的画作大约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虽未到过日本,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当时日本幕府将牧溪的画被归为上上品。牧溪的《观音鹤猿图》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被日本视为墨画之最高杰作。此类画技高超又蕴藏禅机的画作吸引着许多日本画家争相学习与效仿。禅意入画理是宋以后才开始的,但是在倪云林的山水画中达到极境。因倪云林有“写胸中逸气”之语,故后人把他的作品称为逸品的代表。

  禅宗在中国画中体现出来,在表现人的灵性方面最能代表的是八大。八大的画以奇取胜。体现了禅的“一即多,多即一”的精神。八大诗句:“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最能代表其含义。八大之画以淡为尚,以简为雅。在恬淡虚无的笔墨韵律中,展示自然与人生的内在节奏与本性,即物我无间神遇迹化的豁然开悟之境。八大的画可以说就是禅宗思想的典型体现。

  大写意中国画是禅宗思想对人的心灵的解放后的硕果。道家的随意,仍然是客观的,禅家的随意,则是主观的。禅宗绘画蔑视一切“古法”,只抒发自己自发的行为和直接而强烈的感受。画家的个性也得到最大的张扬。像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六祖斫竹图》,传为石恪《二祖调心图》以及牧溪的《渔村夕照》等等,都是在禅宗出现之后而出现的。再发展到元代方方壶的山水画,特别是明代的陈道复、徐渭的大写意画,都是禅宗精神影响的产物,把大写意中国画推向了高峰和主流。清初的八大山人把大写意推向另一个高峰。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有具象。

  所以中国画需要进一步发展,首先哲学要进一步发展,思想要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夏圭 松溪泛月图

  ▲郑肖思 兰花图

  ▲梁楷 李白行吟图


江南游报 美学理论 00010 儒道禅思想和中国画美学 2022-10-20 江南游报2022-10-2000006;江南游报2022-10-2000007;江南游报2022-10-2000008;江南游报2022-10-2000009;江南游报2022-10-2000010;江南游报2022-10-2000011;江南游报2022-10-2000012;江南游报2022-10-2000013 2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