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直触心灵
中国画美育专栏(四十)
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艺术和美学是需要感受和产生共鸣的,是心灵、感情、情绪共同参与的过程。不管是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或风景,好的艺术和美会直达我们的心灵深处。有些音乐一听就会触及心灵,进入意境。如瞎子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一听便会融入其中,愈久弥珍。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阿柄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的情意,且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他的舞蹈动人心弦,群情激动——在一次演唱会上竟然晕倒了5000人。好的艺术,魅力感是超强的。有时一部好的电影,也会让人身临其境,因主人公的欢喜而欢喜,因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好的诗词也一样,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生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直被人们传颂。好的书画也是一样,这种美感会让我们有深切感受,引起共鸣,久久不忘,达到心灵的升腾。
像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作者用生命画的,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闭关半年绘成了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他的一生只作了这一副画,画完就消失了,时年仅十八岁。这幅画作给人以心灵上的冲击和强烈的震撼。真迹在故宫展出的时候,许多观众排队数小时,只为观其真容。到现代,画作还登上了2022春晚的舞台,红彤彤的节日氛围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宛如一抹青黛色的水墨画徐徐展开,令观众眼前一亮,整个舞剧展现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和服饰样式,“活起来”的青绿山水不失幽雅古韵,更添几分大气磅礴。表演者的造型和动作,诸如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唯美至极,展现“险峰”意象的“青绿腰”动作让观众为之惊叹,直呼“绝美”。这种透过千年的中国画,美的传达依然强烈。这是历史上那些可以直触心灵的中国画永恒的魅力。
美是能够穿透心灵,触及灵魂的。历史上还有很多中国画名家的作品都是如此,看过一次就让人终生难忘。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米友仁的云雾山水、郑思肖的墨兰图、倪瓒的山水、八大山人的花鸟等等,它们穿越历史的悠远,持久地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和光芒。在遥远的时空隧道,震撼着后世人们。艺术创作或中国画,是创作者表达心灵感动和审美创造的载体,是为了满足观众心灵的需要和精神的提升而存在的。杰出的绘画都有着共性特征,这就是 “情感”因素。优秀艺术中凝聚的人性情感,恒久而美好,人文价值历久弥新。故而,当代画家们只有用心灵去创作,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历史的记忆。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美析:这是一张久久不忘的宏伟巨作,是展示大美河山的经典,看了令人向往令人动情。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十多岁就进入宫中的“画学”机构当生徒。宋徽宗赵佶皇帝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独具慧眼,认为他“其性可教”,于是亲自传授他,当了皇帝的徒弟。整幅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故宫博物院采用现代数字技术,把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大众的面前,并且加上了动态的效果,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和美育的形式。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