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游埠
![]() |
![]() |
镜头下的游埠
◎王少杰 文/图
浙江兰溪游埠古镇,尤其是“游埠早茶街”,但凡喜欢美食和踏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人,不是已经去过,就是在去的路上。借用这个句式,似乎也不算太过夸张。
游埠早茶,兰溪西乡一带延续了几百年的寻常日子,被时代的春风一吹,成了一道特别的乡村风景。
游埠,最早是一个集市,明代万历年间的方志中,即有“游埠市”的记载。这样的集市、商埠,衢江(钱塘江南源上游,北源为新安江)两岸还有不少。
无线互联网时代,一处网红打卡点,谁都可以点点手指,迅即在智能手机上搜索、购票、订房,或者直接自驾驱车前往。
但是今早,当我再一次走进游埠古镇老街时,却想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一起慢下来,再慢下来。
慢下来。像碗里咸豆浆的豆花一样,半凝半化、晃晃悠悠中,一小口带饼油条、一小口淡淡醋香葱香的咸豆浆,一边细细咀嚼品味,一边看着四周和老街上成排长桌两侧坐着的八方游客,饶有兴致地吃着热乎乎的带饼油条、鸡子馃、肉沉子、葱烧饼、炒粉干、煎包、酥饼、馄饨、发糕、索面、粽……
慢下来。吃饱喝足之后,擦一擦嘴巴,然后起身,然后从老茶楼的右侧,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一直踱至外地游客渐少、本地老茶客渐多的早茶街的北端。今天,我吃完早茶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确认一下,自己41年前,即1981年12月曾经住过的“游埠旅馆”,是不是还在?如果还在,老茶街北端那幢看上去空空荡荡,但外观和用材装饰还依稀有点印象的三层半楼房,难道就是?
我于是走上去,向围坐在楼前茶桌边聊天的六七位老茶客问道:“几位大伯,你们看着都像本地人,哪个知道,这幢半旧不老的楼房,是不是就是40多年前的游埠旅馆?”
答案竟然出奇的一致:“就是这幢!”
我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从前。那一年的暮冬,就在这幢当时仅次于县城东风旅馆的游埠旅馆里,召开了为期一周的兰溪县青少年“三热爱”征文创作会。30多位“大大兰溪县”的青年业余作者,文思满怀,诗情激荡,在此日夜奋笔。我也在三楼的一间客房里,创作完成了组诗《写在家乡的土地上》。可以说,这幢旧而未破的游埠旅馆旧址,是我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难忘驿站。
我随即拿出手机,将41年前的游埠旅馆,将一小截曾经的青葱岁月,重新定格、放好。
游埠古镇范围很大,但它的核心区,是两条长长的南北平行、相通的老街,以及西边一条不宽不窄的小溪。溪上有五座古老的石桥,与老街周边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构成了一幅古朴恬静的画卷。人气最旺的早茶街,就在东边老街与小溪中间。
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除了拿着手机拍拍拍的美食爱好者,就是扛着三角架、手持各种数码单反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其中不少,是一年四季追风逐月的摄影家,或者发烧友级别的老玩家。
然而,不管这个家那个家,到了游埠,走进游埠老街上的郎静山艺术馆、宝丽徕古董相机博物馆,我相信,所有的风月会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手持肩扛的摄影器材,一下子变成了廉价的玩具。手上的智能手机,更如一支笔,像小学生一样默默地记录着摄影大师的风采,以及一部世界摄影简史。
不知道郎静山,总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吧。就像一位摄影家,如果不清楚世界和中国照相器材发展演变的历史,多少也是缺憾。正好,到了游埠古镇,这两课都可以补上。
郎静山先生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更是一位世界级的摄影大师。尤其是他的集锦摄影,在中国和世界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的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三四十年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听闻郎静山大名的人并不是太多。但在中国台湾,在港澳和世界各地,郎静山却一直大名鼎鼎。
他1912年进入上海《申报》,成为第一代中国摄影记者。他1925年创办了中国摄影学会。1927年与胡伯翔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摄影团体——华社。他1930年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中国摄影教育之先河。他的第一幅集锦摄影艺术作品《春树奇峰》,1934年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
此后,“郎静山集锦摄影”名震世界,成为中国摄影、东方审美理念递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郎静山先生真正为当代中国人所熟知,是1991年“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兰溪芥子园展出之后。那一年,100岁的郎静山先生回兰溪游埠镇里郎村祭祖省亲,观者如潮,轰动一时。
与郎静山艺术馆相通的,是宝丽徕古董相机博物馆。这是我作为一个胶卷时代的摄影爱好者,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后见过的古董相机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布置最精心精致、相机镜头背后故事最多的一个相机博物馆。我不想说这是中国唯一,但它和它的主人——两馆馆长——卜宗元先生,一定是中国相机收藏界最值得写一本传记的有情怀的高士。
从空中俯瞰,游埠古镇的范围不大,却也不小。一条游埠溪,从古镇向东流出不远,汇入衢江。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公布了一批又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个江南古镇,如果仅仅依靠几条老街、几幢几十幢古建筑,就想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年代立足,已经远远不够了。把古镇与周边的传统古村落联结成一张网,向外进行整体推介,当然是个不错的思路,各地也都在努力这么做。但是,作为已经名声在外的游埠古镇,两篇真正称得上“人无我有”的文章,是“游埠早茶街”和“两馆一家”,非常值得进一步做深、做透、做好。
外地人的视角和当地人的想法,有时候不完全是一回事。
比如早茶街,对于外地人的吸引力,主要是丰富地道的美食,老街的乡村风情,以及那种回到从前的感觉。早茶街的老屋、排门、格局,甚至旧而不破的条桌、条凳,都不能动,如果都换成新的,就不是纯正的早茶街了。但又不能旧得不行,旧到给人脏乱差的感觉。怎么样保持旧而整洁、有序,包括小吃、餐具的品质、卫生、性价比,怎么样达到一种味觉与视觉观感的平衡、恰当,这篇文章并不容易做,但又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
另外一篇文章,就是“两馆一家”。两馆,前面已经说了,它们至少在中国大陆是唯一的。一家,即摄影之家。
如果把摄影之家客栈,仅仅看成一家普通的民宿,这样的眼光显然太低了。它的定位本身,就不是一家普通民宿,而是所有摄影家、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身体和灵魂的驿站。在这里,可以摄影镜头交友,可以探讨镜头后面的摄影技艺,可以在郎静山摄影艺术世界和世界摄影实物史的感受中,继续安静地坐下来、躺下来听风、看雨、捕云、揽月、沐霞……
从这样的定位出发,理想中的游埠古镇核心区,应该由“两街一溪五桥”构成。西街为早茶街,它的主题词是美食、烟火气;东街为文化街,它的主题词是摄影、休闲、品味;西街之西是溪河,它的主题词是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的境头下的游埠古镇,才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游埠古镇,我愿意一去再去。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权保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