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人生舞台的女主角
——记宁波市舞蹈奖成就奖获得者袁淑君
![]() |
![]() |
![]() |
![]() |
![]() |
![]() |
编者按:今年6月,宁波市文联12个文艺门类奖隆重出炉,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曲艺、民间文艺等9个门类共评出10名成就奖获得者。本报将对这些在宁波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进行逐一报道。本期推出第六篇宁波市舞蹈奖·成就奖获得者袁淑君的人物专访。
演绎人生舞台的女主角
——记宁波市舞蹈奖成就奖获得者袁淑君
◎ 特约记者 刘欣莹
致敬宁波文艺家
⑥
本栏目由宁波市文联主办
江南游报承办
记者初见袁淑君老师时,正赶上她从老年公寓回到自己家中,身穿一件淡蓝色花纹上衣,搭配一条珍珠项链,年近八旬依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风采不减当年。到家门口时,记者立刻被热情招待进了屋。作为原宁波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原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校长的她,提起舞蹈,滔滔不绝。
从深情回忆舞蹈生涯最初的起点,到追想绵延大半个世纪的舞蹈情缘,那些带有时代特色的故事在她的娓娓讲述里一一凸显,令记者动容。
坚持热爱
舞步丈量梦想
袁淑君1944年出生在上海,自小和舞蹈结缘,幼儿园的时候就展露出了舞蹈天赋,在老师的推荐下经常去少年宫跳舞,一直到小学四年级跟随家人回到宁波。随后她在中学参加了中学生艺术团,延续舞蹈这份热爱。“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学好舞蹈,每周六雷打不动去参加艺术团的活动。”袁淑君回忆说,她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为之努力着,十几岁开始就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表演,胆子很大,面对台下观众一点也不害怕,而且还很享受在舞台上绽放自我的快乐。
毕业后,袁淑君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数学老师。想不到的是,数理化也是她的一大强项,如同跳舞一样,“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她说,两者都锻炼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20世纪60年代,她又参加了宁波市文化馆组织的艺术团和工人俱乐部艺术团,让她有了更多学习舞蹈的机会。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浙江歌舞总团学习进修,在当时那个年代,正规舞蹈学习还没有普及,袁淑君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一周时间里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六个舞蹈。从基本功到民族舞,再到舞剧,她学得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还融会贯通将各个舞蹈的内涵运用到了舞台表演,为以后的文艺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歌舞日益涌现,艺术团和文工团的演出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呈现出逐渐繁荣的趋势。此后,袁淑君将进修歌舞团所学的知识带回宁波,多次进行推广表演,甚至还有不少人远程赶来向她求学。“记得当时演出最火爆的就是我编排的《采茶舞》和小舞剧《警察与妻子》,每次演出后反响都很好,观众投来崇拜的目光。”那时的袁淑君就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偶像”,备受瞩目。
袁淑君就这样一路一直坚持着学舞蹈和练舞蹈,她说最难忘且快乐的时光是在工人文化宫里排练的时候,那段时光不但让她收获了友情,还邂逅了爱情。袁淑君丈夫当时负责话剧和甬剧,相通的文艺爱好和经常性的演出排练,让他们相识相知,至今袁淑君和她的丈夫依旧伉俪情深,陪伴彼此身边,即将步入“钻石婚”。
德艺双馨
沉淀美好芳华
袁淑君喜欢舞蹈的本真和纯粹,也喜欢每一次舞动的自信和舒展。舞蹈能带给人什么?她说,是美的熏陶,是艺术的享受,还有来自生活的勃勃生机。
她最开始跳的民间舞蹈,就来自生活,也反映生活。扎根民间的生活阅历给了她更多创作舞蹈的灵感和激情。“最开始跳舞我们的服装都是自己手工做的,衣服怎么改造、帽子怎么装饰这些都没人教,靠自己看自己发挥。这些都是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结晶。”她回忆道,“后来条件好了服装才讲究起来,有了各种花花绿绿的高档面料。”
蒙古舞和新疆舞是袁淑君最擅长也最喜欢的两个舞种。“蒙古舞蹈热情奔放、豪迈自由的节奏让人感到欢快;新疆舞则注重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舞步更加轻盈、身腰更加柔软,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袁淑君对每个舞蹈特点都熟记于心,对每个动作要领都驾轻就熟,讲到“移颈”“翻腕”这些基本动作,她就会情不自禁哼着歌调比划起来,惟妙惟肖。
袁淑君不仅仅自己跳,同时也乐于将舞蹈技能传授给更多有相同舞蹈爱好的人。对于舞蹈教学和普及,她希望舞蹈艺术能为更多人插上自由的翅膀,释放自我。1988年,袁淑君创办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现为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开始正式成为一名舞蹈艺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运营者,投身文艺发展事业。从教期间,她带领师生们将传播舞蹈艺术的脚步踏遍宁波每个角落,还先后出访日本等国家交流演出,为培养较早走出国门的地方文艺团体作出了贡献。
几十年的从教生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对于这些毕业生,袁淑君也许没办法一下子叫出他们的名字,但曾经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些毕业生们也时时记挂着她,有些逢年过节总会来问候拜访,有些情谊契合的甚至成为了忘年挚友,“就像亲兄弟亲姐妹一样。”袁淑君说。
跨越时光
延续多彩人生
1999年,袁淑君正式退休。即使退休后她也没有“躺平”,依然活跃在“舞蹈圈”里,在宁波市老年大学艺术团里做了一名艺术志愿者,带领同事们走进社区,和街道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交流,义务帮助孩子们和老人们学习舞蹈……有一次,她被委以重任,临时要求把整个团七八个队伍组织起来,为晚会编排一台节目,没想到最后演出效果非常好,还被做成了一个画册。
2019年,袁淑君与丈夫一起住进了老年公寓,在那里她又找到了新的“乐子”。老年公寓里开设兴趣俱乐部和特色课程,闲不下来的袁淑君立马对“禅舞”和“非洲鼓”的新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有空就去学,几节课下来就已经学得有模有样。尽管在众多学员里她的年纪是最大的,但学习进度却完全不输其他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
袁淑君有两个女儿,也都随她,喜欢文艺,一个拿手舞蹈,一个爱好歌唱。袁淑君很注重培养她们的文艺细胞,小女儿从北京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也加入了宁波舞蹈队伍,舞蹈功底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袁淑君说起子女们,笑得合不拢嘴,“我女儿可支持我了,这头上的发饰、舞裙还有亮晶晶的舞鞋都是她们买的。她们还教我怎么化妆,怎么贴假睫毛。”还有袁淑君的外孙女,虽然远在美国,但也非常关心她,经常会开视频连线,如果看到她微信朋友圈发舞蹈相关动态,会第一时间点赞评论“外婆真棒”。
“我的生活正因为有舞蹈的点缀才丰富多彩。”袁淑君谦虚道,“我不是一个舞蹈家,我只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现在这样已经很知足了,舞蹈就是我每天保持年轻、开心、健康的最大秘诀!”
谈及这次获得宁波市文联颁发的舞蹈成就奖,袁淑君说:“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罢了,受之有愧。如今学舞比以前方便多了,我也就是尽自己一份力,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在她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鞭策,就像近几年宁波一直在做的“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一样,正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希望更多人能够支持与重视艺术,热爱这份事业,让艺术伴随终身,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