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安吉白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 |
![]() |
![]() |
![]() |
![]() |
![]() |
![]() |
祝贺
安吉白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 章 琳 通讯员 陈玉兰
白茶仙子再传佳话——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安吉白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均具有积极意义。
拥有“茶中之王”之美誉的安吉白茶是茶中珍稀茗品,它是浙江省首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三大认证的茶叶品牌,连续十二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前十强,2021年,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45.17亿元。作为浙江乃至湖州市茶产业支柱,安吉白茶从基因解码、薪火相传、导师帮带、文旅融合、数字赋能、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精神引领、美好生活等方面发力,坚持一条线贯穿始终,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绘就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安吉白茶是一种非常特异的品种,在手工炒制上有独特之处,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采摘一芽带一片或二片真叶,不带奶叶、鱼叶。由于叶片极薄,茎梗粗,杀青理条对温度有苛刻要求。相比机械加工,手工炒制白茶需要加工人员更灵敏的触觉、视觉、嗅觉、听觉,更高难度的手法和技艺,另外,手工炒制的白茶对进一步研究开发加工技艺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现在,安吉县掌握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有陈达有、严如火等人,该县通过培训和导师帮带,进一步传承推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并以进学校、进景区、进街区等非遗五进的形式加以宣传推广,特别是非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不仅纳入课程还编写教材,做到留住技艺从娃娃抓起。
借助数字化改革,近年来,安吉白茶产业实施数字赋能,打造大数据管理体系,实现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全产业链监管和追溯,并持续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原产地保护,扎实做好以茶富民文章,不断擦亮“金名片”。同时,每年安吉县还对白茶祖剪枝,纳入母本园基因库,对白茶祖的基因进行保护。2022年,“安吉白茶”作为浙江省入选的6件地理标志之一,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安吉白茶是富民产业,持续书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传奇故事。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有20.06万亩,总产值超过3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600余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左右。“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目前,安吉县累计向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和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金川县捐赠茶苗 3000万株。同时,安吉县还充分发挥“导师帮带制”作用,每年还会派出茶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三省六县“白叶1号”的种植、生产、销售等工作。
特殊的茶资源孕育了独特的茶文化,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同时获得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加速推进,安吉大力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壮大茶经济、丰富茶文化、打造茶旅游的特色发展路子。溪龙乡黄杜村借助“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将独特的茶园景观和茶文化进行结合,打造新式茶饮空间,刚开业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该乡以茶旅融合综合体建设为契机,以”白茶产业+文旅“为核心,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全方位展示安吉文化历史印迹的白茶客厅对外开放,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职工宿舍摇身变为集吃、住、休闲聚会为一体的乡村商业小楼,民宿产业更是快速发展,打造了亮点庄园、芳草滩亲子园等特色民宿。
安吉县文体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罗福娣介绍,以安吉白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绿水青山 旅居安吉”非遗旅游线路成功入选省非遗旅游线路,安吉白茶代表性企业宋茗茶博园获评国家3A景区。与此同时,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乡村多种经济业态形式出现,为全县188个行政村带来发展机遇,村两委班子顺势而为,通过政府支持、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合作等运营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和文旅项目投资,为游客提供游览、体验、饮食、住宿等服务,极大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2022年截至目前,文旅融合共接待游客2386.8万人次,同比上升1.4%,旅游总收入339.7亿元,同比上升3.9%;过夜游客1237.1万人次,门票收入7.03亿元。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再到卖创意、卖文化,安吉致力于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安吉将以全域美丽筑牢共同富裕之基,以绿色发展夯实共同富裕之本,在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中绽放绚烂光彩。
▲绿园 诸炎萍
▲安吉白茶青叶交易市场
▼白茶炒制—杀青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