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绝对不是旅游+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年随着研学旅行日渐兴盛,“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据了解,2021年研学旅行人数达494万人次,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480万人次,2022年更是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23年,面对着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研学旅行的发展态势又将如何?
研学旅行绝对不是旅游+学习
◎ 记者 王 珏
研学旅行作为“文旅+教育”的复合型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诸多政策支持和释放红利。自2013年到2022年,国家关于研学旅游颁布了各类相关政策。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2021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研学旅游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旅游+教育与其他的旅行产品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据携程《2022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休闲亲子游、研学旅行体验成为暑期定制游的主力。
但是,经过市场走访,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研学旅行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形式单一。究其原因,旅游+教育绝对不是简单1+1=2,而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
目前市场上研学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旅行社设计的研学产品,一部分旅游机构通过对已有的旅游线路进行升级,把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景区进行包装,将旅游产品升级为研学产品,由于是旅行社为主导,这些研学产品大部分具有旅游的思维方式,缺少“研”和“学”的成分。
二是教育培训机构老师转型做的研学产品,这种类型的研学经常是把中小学生从教育机构带到自然博物馆,园博园等地方,由于以授课老师为主导,这种类型的研学产品大部分教育性更强,但是缺乏“游”和“研”的成分。
三是海归派设计的研学产品,这类研学旅行产品是由海外回归的人员所设计,他们设计的研学旅行产品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研学旅行过程中也有让中小学生参与的部分,但这类研学旅行产品的主题庞杂,与国内的教学目标、中小学生的课程标准关联很弱,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
杭州南山书院负责人说:“因为很多家长都有研学的需求,所以书院从开始的国学书院逐步开发了一系列的游学项目,受到了很多家长的欢迎。”
对于目前的研学市场,面对市场一方面是研学内容的创新,对于基地、营地而言,核心诉求是对内容的深度开发,目前各地文旅项目、景区、科普馆、博物馆等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专业人员为内容或课程赋能。另一方面是研学人才的供给。以研学的带队老师为例,他兼具着导游和老师的职能,而疫情期间本身就流失了大量的人员,能符合职业需求的人才自然供给不足。总之,市场恢复和研学指导师等的培养都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2023年学校组织的研学市场能恢复到疫情前60%-70%,约为500-600亿元。C端教培社会机构市场能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约为150-200亿元。预计2024年,基本能恢复到2019年水平,2025年预计将比2019年有5%-10%的增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学旅行市场越来越向细分领域发展,与资源地特色的结合度越来越高,这也是当前研学旅行市场的最大特点。比如,依托特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地质研学、工业研学、博物馆研学、科技研学、非遗研学、传统文化研学等。
一批创新型、有特色的研学机构正在兴起。
涵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今年刚刚启动的研学项目就有围绕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开发的研学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礼”类,如感恩礼、成人礼、拜师礼等,以及动手实践的“韦编三绝”“六艺”等;二是“乐”“雅”类。总共6大类,264个课程体系,积攒了将近24万的课时量。公司负责人说:“研学不能再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它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本质出发,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研学旅行是一个教育的属性,旅游只是对它赋能。”
当然,研学旅行发展需要市场发力,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引导与监管。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机构应该在产品上深耕,精心设计研学线路,借助专业师资力量打造研学品牌,精细化、专业化开发“品质+特色”研学课程,让学生真正在“研学”中成长。相关部门也应强化监管,规范行业发展,对研学基地(营地)认定、研学课程质量、组织实施、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与监管,推进研学游行业良性发展。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7个方面:
一、2021年研学企业已达3万余家,市场新进入者众多且高度内卷;
二、研学作为文旅+教育的复合型产业,目前尚处于多头管理阶段,缺乏统一行业监管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
三、疫情3年影响,家长消费意愿和能力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
四、研学所需的餐景车房供应链发生变化,适合研学客源的供给方处于洗牌中,对大中型研学团构成挑战;
五、研学、文旅、教育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培养处于断档,服务能力不足;
六、国际研学、游学受到国际关系及双减政策影响,对市场恢复更加难以把控;
七、研学旅行的教育公益性和旅行商业性存在利益和价值目标冲突,社会对此缺乏统一认知,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存在脱节之处。
3月20日,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在参加“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时提出,“作为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首先要有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标准就有什么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现在我国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不到位,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标准。要制定研学旅行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有了标准,依据标准严格监管。同时,要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研学旅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研学安全。这五大要素构成研学旅行的完整链条。现在,我们每个要素都培育不够,五大要素更不能形成有机整体。这都是我们努力的着力点。”
从市场需求到市场监管,都可以看到多方抢滩的研学旅行市场,正迎来群雄逐鹿的时刻。但是如何让游中有学、学有所得的“知行合一”体验,真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落实于实处和细处,是在这个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