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匠人匠心

“无手”摄影师郑龙华
在黑暗中成为自己的光

  “无手”摄影师郑龙华

  在黑暗中成为自己的光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朱丽莎

  ◎ 供图 郑龙华

  讲解员在一幅人体摄影的作品前向观众介绍,讲解时的手势与模特恰好呼应;窗边的肖像正对着展厅中的观众,此时被观摩的对象反客为主,成为观摩的主体,而前来的观众反而沦为被观看的客体;美术馆中,游客的身影被投射在悬挂的书画作品上,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在此刻融合。作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摄影师,郑龙华始于传统沙龙摄影,继而转入纪实摄影,近几年亦开始探索观念摄影。

  高考刚结束不久,这个时间标签曾经对郑龙华很残忍,四十几年前,两次高考上线但均因手部残疾而被拒绝的他,深受打击。他只能怔怔地看着面试考官,哑口无言。

  但是,即使被命运扼住咽喉也要奋力挣脱。不久后,郑龙华收到了一份高中同桌从上海寄来的礼物——海鸥相机。伴随相机而来的,是此后说不尽的苦与乐。透过取景器的光线,如同刺破黑暗的黎明,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给他原本黯淡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与璀璨的光芒。

  临安昌化的群山郁郁葱葱,郑龙华年轻的身影穿梭其中。他背着挎包,蹬着自行车,后座绑着冲印照片的箱子。当山势太陡难以骑车时,他就下车爬山,挨家挨户给人拍照。“小伙子拍得不错,价格也比镇上的照相馆实惠,下次还找你啊!”这样的称赞让白天翻山越岭奔波拍照、夜晚摸黑冲洗烘干胶卷的郑龙华,感到些许轻松和宽慰。然而,鲜有人知晓他当初光是练习拿稳相机、取下镜头盖就花了整整一个月,调焦对焦、暗房冲洗等对健全人来说都不容易的操作,对他而言更是血与汗的流淌与交织。

  5000余幅作品、700多个日夜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舞蹈家边军数着拍子站在舞室中央,微笑着指导学生们跳舞。而当他独处时,郑龙华的镜头记录下边军对舞蹈更深沉的爱:在广场上,边军翩翩起舞,交错着踮起脚尖,如同站在最耀眼的舞台,张开的双臂被逆光描摹出好看的肌肉线条,好像下一秒就要轻盈地飞翔,丝毫没有流露出假肢与腿根摩擦的痛苦。

  不同于其他拍摄残疾人题材的作品,郑龙华的作品乍一看质朴无华,但却缓缓释放一种坚实的力量。这种质朴,源于他对画面的选择。他从不将镜头对准被摄对象的伤痛,无论是裸露的伤口,还是因此身陷的黑暗。与此同时,他也从不刻意回避,因此许多画面显得格外平实,平实到让观者光看画面难以觉察被摄者是残疾人,但一旁的拐杖,或者作为前景、模模糊糊的《中国残疾人》杂志等细节,又在悄然中一把揪住了观者的心。

  戴着墨镜的盲人小伙开心地举起手中的一块块奖牌,身高不足1.4米的“孩子王”校长一把抱起身高即将赶上他的学生,下身瘫痪的纳税大户看着孙儿露出宠溺的微笑……他们的生活越光明,越让人想象黎明前的黑暗曾有多沉重;他们的神态越平静,越让人联想水面下的波涛曾有多汹涌。郑龙华透过成就与光荣、欢乐与幸福的表面,呈现出这个群体深层的痛楚与无穷的坚韧,远比直接揭露伤痛更值得令人回味。因此,组照中潜藏的细节更能抓住观者情绪的出口。残障运动员脸上的汗水和眼眶中隐忍的泪水,不知何时就被转移到观者的眼中。

  17年前的5月,杭州步入炎热的夏天,郑龙华从临安出发,整整三年间,行走在广阔的华夏大地。零下30摄氏度的西北边疆,近40摄氏度的东南宝岛……他的足迹遍布 34个省级行政区。挑选100位来自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的残疾人精英,涵盖5种残疾类型、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他以5000余幅作品、700多个日夜,丈量了约70000千米的里程。

  隔空捕捉那些耀眼的瞬间

  放眼远眺,皑皑白雪,一望无际,珠穆朗玛峰顶万籁俱寂,唯有寒风,在身前凛冽,在耳旁呼啸。失去双腿的攀登者夏伯渝依靠假肢立于世界之巅,当这个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愿望终于实现,攀登者的内心却异常宁静。每一个平日里的台阶,都是他迈向珠穆朗玛峰的坚实一步。他在69岁这一年,成为世界上登顶珠峰最年长的残疾人。

  侧耳倾听,钢琴调律师蔡琼卉用纤细的手指按下一个个琴键,灵活地调整相应的零件,身旁的导盲犬安静地蹲坐在地上。这位我国第一位女性盲人钢琴调律师神情专注,琴声逐渐变得清澈空灵。

  猛然回头,聋哑便衣警察徐则明机警地望向公交车的后座,仿佛一只蹲守在洞口的猫,再隐蔽的动作,都逃不出他犀利的目光。他以显赫的反扒战绩,破格成为中国第一位聋哑警察。

  郑龙华的每一张作品,仿佛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次拍摄,他都会与被摄对象同吃同住几日,从不干涉对方的工作和生活,只在一旁默默地观察,捕捉触动他内心的画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似的困境曾是他不堪回首的苦难,如今成为他极为宝贵的“财富”:在“同类人”面前,他们因得到了真正的理解与共情,而放下了戒备。“信任”成为郑龙华通往他们内心的密钥。

  或许正因为经历过黑暗,所以才对光芒格外敏感。他记录下他人积极向上的奋斗历程,也同时成就了自己的生命之光。

  当时空的分界消融,民族、性别的差异也随之消解,看展的人成为展品的观看对象,而看展者与展品的视角置换又成为郑龙华的镜中之景。如此的相对关系正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艺术的多义、朦胧与暧昧在视角的变换中得以呈现。

  当郑龙华在自己搭建的简易暗房中冲洗照片时,具有腐蚀性的药水渗入他因多次摩擦对焦环而蜕皮的手臂,钻心的疼痛或许让他觉得暗房愈加黑暗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在看不见光的黑暗中踽踽独行,在一个个分岔口遇到了同样遭遇困苦的人,如一只只追求光明的萤火虫散发出光芒,照亮了自己,也点亮了世界。


江南游报 匠人匠心 00010 “无手”摄影师郑龙华
在黑暗中成为自己的光
2023-07-13 江南游报2023-07-1300006;江南游报2023-07-1300008;江南游报2023-07-1300010 2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