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文旅观察

《诗忆东坡》:从艺术跨界看文旅融合

  《诗忆东坡》:从艺术跨界看文旅融合

  ◎ 记者 王 珏

  日前,一个名为《诗意东坡》的现代舞剧在杭州拉开了序幕。她有着现代舞蹈艺术元素的展现,也有着历史人文情怀。这种历史人文情怀和杭州这座城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就产生了现代舞剧之外的语言。

  因为苏东坡与杭州,有着历史脉络、文化基因的黏连,于是这个现代舞剧似乎与这种城市也有了不同的牵绊。在现代舞的爱好者之外,观众似乎还多了一些其他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中有对苏东坡的追随,也有着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向往。于是,《诗忆东坡》从一个纯粹的舞蹈艺术作品,成为对一个人、对一座城的想象。

  再回看《诗忆东坡》现代舞剧这个作品本身,它结合了现代舞与古琴的元素,融入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努力架构着与这个时代的关系。

  一个文艺作品的探索,它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一的,它生于这个时代,决定了它势必会有这个时代的特征。

  在现代舞剧《诗忆东坡》演出现场,观众并不局限于现代舞爱好者。

  黄建勋是浙江省越剧团的一位演员,来观看这场演出,对他来说是一次实践观摩。“我想看看现代舞这种相对小众的艺术,是如何去实现与时代的融合以及与地方性文化的融合。”

  刘艳玲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她长期研究苏东坡文化,“最初是因为苏东坡的经历给予了我很大的能量,后来我在他的诗词中,找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我很想来看看这样的一个舞剧是如何来阐述和表达苏东坡的一生的。”

  当然,除了像刘艳玲这样苏东坡有情怀的观众,还有一些人只是因为苏东坡与杭州的关系。

  陈晨不是苏东坡的追随者,也不是现代舞剧的爱好者,但他觉得苏东坡是杭州这个城市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元素,“我觉得杭州绝不限于西湖以及周边的山水,它应该是一个历史文化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里,有各种各样的代表描绘出了杭州这个人文城市。”对于他来说,文化是相通的,现代舞也好,苏东坡也罢,它在这个时候与这个城市产生了这样的关联,那它便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现代舞剧的语言表达

  对于《诗忆东坡》这样一个现代舞剧来说,从题材选择上,既向观众呈现了苏东坡诗词中所孕育的中国精神内核,又写意地找寻当代人与苏东坡的精神契合点:生动积极与充满深爱,从人间悲欢到乐观旷达,彰显一往情深的动人品格。

  舞作中融合了现代舞肢体语言,同时将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音、舞、诗、画的综合视听体验,深度提炼了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精粹,以中国传统写意的手法回溯千年,与苏东坡达成了观者期待的“古今对话”。

  作为一部舞蹈诗剧体裁的舞台艺术作品,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只此青绿》的审美体验有契合之处,并不追求剧情表达,而是利用多元化的综合舞台元素来表现苏东坡的多面性,同时在舞作中借助诗词,体现出苏东坡厚重蕴藉的人生沧桑和岁月感慨。舞作在章节设置上也采用了“幕次独立却丝连”的结构方式,让观众在意犹未尽中惊叹不已。

  例如在苏东坡悼念亡妻的幕次中,创作者通过“平行时空”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他们之间的前尘往事和深埋在内心的思念与不舍,进而展开了“舞蹈表象”与“内心思想”两者之间的迂回与缠绕:向前溯洄,意象化地表达了苏东坡追忆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全部过程;往后进展,观众看到阶梯上的舞者拖着服饰巧妙站立,在微冷色调灯光的晕染下,舞者们统一“回眸”。这个回眸瞬间充满了无尽的意义。在离开的时候回头看一眼,或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转过头来看某个人或事物,这种回眸常常带有深情的意味,表达出对过去的留恋和思念,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当画面在“现实”和“意境”中不断跳切,这种视觉上的“空间切换”就对观众的观看门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这些艺术语言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不是孤立的,而是被赋予了城市以及当下的精神需求。

  从人到城的情怀诉求

  从这样一个作为当代艺术表达的作品,苏东坡作为观众熟知的千古人物,如何让观众接受这部舞作,甚至如何在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独特的创作审美,这不仅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既然《诗忆东坡》的主题并不是寻踪觅源地去展现苏东坡的人生,也不是抽丝剥茧地呈现他的某个生活片段,那就说明创作者在别的地方藏了自己的“小心思”,即通过展示苏东坡的全方位才华,勾勒出当下“我们”与“他们”对话的内在机理。

  于是,在这部舞作中,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例如淡泊宁静:“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又如豁达淡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如柔情似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豪放不羁:“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勤政爱民:“谁凭阑干赏风,使君留意在斯民。”知足常乐:“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再融合杭州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便有了不一样的文化表达。

  正如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人中,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重,欧阳修的高贵,屈原的忧伤,李清照的小资,都使人印象深刻。很多城市的形象也与这些人物的形象挂钩在一起。

  杭州,作为一个休闲文化城市,其文化是千年时光的沉淀,当我们在读懂这样的一部舞剧,这样一个文化名人的一生时,或许也是另一种对于城市的解读。

  如何把历史文化名人和城市更好的挂钩起来,或许更应该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寻找一种精神的共鸣。

  艺术与城市文化推广

  当然,从这部舞作被贴上现代舞诗剧标签的时候,就注定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去接受其精华,不能用单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去看待。约定俗成的创作方式并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甚至会产生审美疲劳。一部成功的舞作,最起码要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它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题材上的,亦可以是动作设计上的。

  《诗忆东坡》的表现形式利用了现代舞为主要表达语汇,题材是耳熟能详的“东坡题材”,动作设计亦将现代舞的风格与古典舞的神韵有机结合,致使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加之古琴指尖弹拨出的音乐与舞者的动作、力度相辅相成,饱满而明快的音乐效果、真挚且厚重的情感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与听觉审美体验,婉转悠扬的古琴伴奏,更体现出了身体语汇外的深刻内涵。这些有意义的尝试,使现场观众记忆犹新。

  这种记忆是当下的。无数这样的记忆,逐渐沉淀成为当下这个城市的文化。

  同时,从这样一种艺术的跨界,我们是否也可以看到一种产业的融合呢?从意识形态到理念抵达,我们必须承认,只有打破原有的框架,才能找到新的生机。对于艺术是如此,对于产业也是如此。就像这种演出是区别于旅游演出的,它们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市场方向。但是基于旅游的不同层次,只要其艺术具有共鸣点,那么,它是具有架构市场的能力。当我们把不同的共鸣点整合在一起,同样可以形成城市文化旅游的矩阵。

  就像在剧场外面,关于《诗忆东坡》的一应文创产品受到大量观众的欢迎,盖章打卡的柜台更是排起了长队。把这种共鸣感导入到我们的城市文化品牌,或许也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实现渠道。


江南游报 文旅观察 00008 《诗忆东坡》:从艺术跨界看文旅融合 2023-10-26 江南游报2023-10-2600006;江南游报2023-10-2600008;江南游报2023-10-2600009;江南游报2023-10-2600011;江南游报2023-10-2600012;江南游报2023-10-2600015;江南游报2023-10-2600016;江南游报2023-10-2600010;江南游报2023-10-2600013 2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