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多措并举推动甬凉文旅深度融合
对口协作办培训班促进民宿管理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
宁波多措并举推动甬凉文旅深度融合
对口协作办培训班促进民宿管理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杨 镇 陈 晨
11月8日-12日,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行业协会代表、文旅专家代表、文旅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一行10人组成宁波调研考察团,来到四川省凉山州,分别对螺髻山景区建设、泸沽湖周边民宿、魔梭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邛海湿地公园等点位进行了详细地调研考察。
期间,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了2023浙江宁波与四川凉山州东西部协作交流座谈会,两地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还举办了2023年宁波市——凉山州对口协作民宿管理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旨在进一步加强宁波市、凉山州两地的文化、旅游等交流合作,推动双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幅员6.04万平方公里、54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国知名的资源富集地、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
凉山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北斗母港”嫦娥奔月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邛海泸山、“东方女儿国”泸沽湖、“第四纪古冰川地质公园”螺髻山、“地球边缘”龙头山大断崖声名远扬。凉山文化独特、底蕴深厚。
11月8日,在浙江宁波与四川凉山州东西部协作交流座谈会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宁波海丝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叶兴法在座谈会上介绍到,目前,宁波全市A级旅游景区(点)87家,其中5A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0家,象山松兰山度假区正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星级饭店121家,其中五星21家,国际品牌酒店的数量和档次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旅行社(含分社)422家,其中星级旅行社86家。
据介绍,截至目前,凉山全州有A级旅游景区71个(其中4A级景区17个、3A级景区51个,2A级景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州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天府旅游名县1个、候选县3个,初步形成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木乃什布说,凉山州先后制定全域旅游战略、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等实施意见,出台扶持补助办法,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文化发展扶持奖励资金、3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构建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2021年4月,浙江宁波从广东佛山手里接过“接力棒”,与四川凉山正式开启新一轮的东西部协作,宁波10个区县(市)对口帮扶凉山11个县。自结对以来,两地交流合作深入广泛,党政交往、产业协作、文化交流、民生帮扶等协作成果明显。
近年来,甬凉两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随着宁波市总工会将凉山州纳入职工疗休养目的地;宁波往返西昌实现直飞,进一步拉近两地距离。截至目前,共有2.3万名宁波职工前往凉山这座“山海之境”旅游,直接带动旅游消费1.38亿元。
二
在8日座谈会上,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周明力与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陈绍奎签订了两地对口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两地加强文化旅游交流,适时开展两地间的实地考察、调研和工作交流,加强双方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互相邀请参加重大文化旅游活动,推动两地旅游景区交流合作、互推互送、优惠共享,积极探索出台两地国有景区互为目的地门票优惠政策。同时,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依托宁波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经验,支持凉山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典型示范,形成“看有样板、学有内容”可借鉴可复制的项目工程,示范带动凉山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筛选一批凉山旅游招商项目编入宁波市旅游招商指南,并在宁波市专项旅游招商活动中予以重点推介;引导宁波市优质旅游企业赴两地考察投资,推荐介绍一批有实力的投资商参与两地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开展企业结对,做好旅行社、酒店、景区之间的结对帮扶,提高当地旅游服务品质。”周明力表示,举办民宿管理和对口协作培训班,并利用宁波市“导游大师工作室”“全市旅游行业比武竞赛”等平台,推进两地从业人员来宁波交流学习;另外,还将依托宁波市旅游院校与凉山州旅游院校建立的合作机制,推动对接两地旅游职业院校学生来宁波实习、就业等。完善互动互联机制,加大对凉山州旅游产品在宁波市的宣传力度,继续推动宁波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赴凉山州开展工会疗休养,争取输送更多宁波游客赴两地旅游、互推惠民活动。
三
浙江已成为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的先行者、创新地和样板地。据统计,截止2022年,全国存续民宿约17.1万家(浙江约2.8万家、广东1.8万家、四川1.1万家),浙江省公安系统登记在册民宿20077家,其中特行证持有率96.5%。总床位突破20万张,超过省星级饭店的规模,带动就业15多万人,年直接营业收入81亿元,户均40万以上。经过7年标准引导,累计评定6批等级民宿计1109家;其中:白金宿57家 金宿151家 银宿832家 、文化主题民宿51家、非遗民宿18家。
11月8日下午到9日下午,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2023年宁波市——凉山州对口协作民宿管理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凉山州琼海宾馆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一会议室举行,来自凉山州文广旅局相关领导、州文旅企业代表、县市文旅系统、行业协会代表、酒店民宿企业代表负责人等近100人参加。
那么该如何打造一家品质民宿?浙江省民宿产业联合会研究院副院长、浙江莫干山文旅集团原董事长叶华明作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中国民宿看浙江”演讲报告;他说,要把可能面临的所有问题系统性想清楚,这是存量民宿最大的痛点。性价比最高是既懂酒店又懂民宿的设计师,在地文化适合与匹配,度假产品逻辑和目的地思维,空间组合与功能配置,再加上个性化空间与人情化服务;在民宿,常规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打破的是商务型酒店或家庭常见及普遍的酒店布局重点考虑规模化、集约化,而个性化民宿应逆向思维,创造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价值,民宿提供在地生活方式体验,客人希望体验与他们平时不太一样的日常生活 ,给客人带来新鲜感与亲切感,这种反差感,才是触发客人惊喜的由头。
顾客只选择“服务品质好”的酒店,而非“服务好”的酒店?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穆亚君作了题为“数字化时代住宿业的痛与通”的演讲,她表示,解决“痛点”的关键,建立以宾客体验为主导的质检体系,创建属于自己酒店的服务标准与个性化服务指南,完善激励措施,推动“一岗多能”。用智能化设备提升品质和体验感,用数字化思维设计服务流程和项目,以流量吸引为基础,以宾客体验为核心,以品质提升为目的。
“民宿的本质是什么?民宿的边界在哪里?民宿到底是个什么行业?”——这是浙江久住文旅董事长、慈舍和集盒里民宿(浙江省金宿)、钱湖1936民宿创始人李照辉在该培训会上所作的《民宿的设计、管理与运营》讲座时发出的一连三问,引发了凉山州所有参与培训的旅游部门主管领导和民宿业主们的强烈认同和深深思考。
李照辉说,民宿是生活美学的回归。民宿的未来不论怎样发展,我们只需回归到生活本身的样子。民宿的未来发展一定要走品牌联锁化发展之路,走区域聚落化发展之路,走多元化运营之路,这是民宿发展的三个趋势。民宿的核心是人,好的民宿一定是空间与人俱美,好客文化永远是民宿的灵魂。未来民宿是一个合伙人共同参与的时代,民宿不是一个人的事。 一个爱笑的管家、喜欢沟通和互动的小伙伴,比一本制度手册更重要。民宿的服务和惊喜、用心与感动,本质上是不能被创造和设计的。 同时,民宿根植于乡村,服务于乡村。民宿应该发掘乡村在地之美,承担乡村文化复兴使命。民宿人的使命就是让未来中国的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冬有温庐,夏有凉荫。户户循民宿之道,家家行待客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