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物保护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成立,要打造“形式美、内核善”的一流协会

深化“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百年党史。如何全面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如何让文物赋能美好生活加强文化自信自强?

  “要高度重视文物活化利用,潜心发掘文物背后‘沉默’的价值,竭力延伸文物的价值链。”在今年2月召开的2023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就指出,要着眼于让文物“活起来”,深化“文物+”融合发展,推出一批文化基因转化示范项目,真正发挥文物赋能美好生活,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红利。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成立,要打造“形式美、内核善”的一流协会

  深化“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 记者 贾 露

  11月22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在杭州正式成立,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我省向打造文博强省又迈进了一步。“研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共性问题、交流个性问题、探索前沿问题。”陈广胜在会上表达了对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的期待,成为“形式美、内核善”的一流协会。

  当天,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发来视频贺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发来贺信。

  在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协会首任会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介绍说,“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成立后,将重点推动‘七件事’。”他表示,开办文物大讲堂、组建专业委员会、运营公众号、开展专业培训、承接辅助性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建立联动工作体系,“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

  协会成立逢“天时”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是在原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基础上筹备成立的,是全国第一个文物保护与利用结合的省级文物领域综合性行业协会。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诞生于这样一个风云际会之时、鼓角争鸣之际,可以说是刚出生,就出彩。”陈广胜在大会上说,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肩负了浙江省文物工作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要求。一是加快建设文博强省的必然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文博强省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构建文物事业社会化发展新格局”,这就要求有效构建跨部门合作、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要将文物从单纯的‘价值点’延展为生动鲜活的产业链、价值链,必然需要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市场主体和科研机构的全方位协同创新。”陈广胜说,成立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是浙江省加快形成多方联动、多元共治、合作共赢的文物工作新格局的关键一招。二是夯实文物安全底线的必然需要。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也是应时而立。浙江省文物资源家底丰厚,但也面临文物保护利用的力量与事业发展现实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通过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平台,可有效集聚行业内外各相关单位、企业、人才的资源要素,凝聚起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文物安全强大合力,有力推动全省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社会组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正如浙江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江宇在会上说的,“把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的理论研究、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宣传普及,十分及时、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协会推动占“地利”

  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省,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在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古代中国,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树立世界标识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这是大家对浙江文物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已取得成绩的共同评价。

  以博物馆工作为例,浙江涌现出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知名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推介活动中屡创佳绩,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文创开发和社会教育领域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有高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博物馆形象呼之欲出。

  数据显示,浙江省目前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81处(数量居全国第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0处;已注册备案博物馆43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已建成乡村博物馆689家,预计到“十四五”末乡村博物馆数量将突破1000家;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企业200余家,文物拍卖资质企业、文物商店等从事社会文物经营活动的企业近百家。还有一大批从事文物保护利用与研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个人。这样一个主体数量庞大、类型多元的一个行业群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协会提供了绝佳的“地利”发展空间。

  协会未来靠“人和”

  2022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方针相比于原先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16字方针,突出强调了“挖掘价值”和“有效利用”,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

  杨建武介绍说,随着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工作领域不断向“防、保、研、管、用”拓展,文物事业和产业发展链条不断延伸,还将有大量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文创开发企业、文旅融合企业等市场主体进入文物领域,“应需成立的协会,就是要广泛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叶菁在大会上表示,愿与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一起当好文化遗产领域政府与市场、政府与行业间的桥梁纽带,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浙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中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靠人才、智库、市场主体、科研力量等形成的合力。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及理事。现已吸纳会员数量约300人,涵盖个人会员,文物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相关单位,博物馆,古建资质单位,大遗址保护相关单位,文旅融合相关单位,革命文物相关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覆盖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多行业各领域。

  记者了解到,协会新当选的每一位副会长都是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也将牵头建立各个专业委员会。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方志伟在学科建设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上经验丰富;长期在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的黄滋和卢远征两位副会长,不仅是国内权威,而且走出国门参与修复了吴哥窟;杭州市园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卓军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副会长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纪云飞副会长是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很有想法和经验;周国忠副会长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长期从事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郑嘉利副会长是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是资深的考古学家,还是作家,擅长考古研究的同时,还善于讲考古故事;临海古建公司董事长黄大树从事文物古建保护45年,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具有国际视野。

  “文物保护利用要‘出圈’。”新当选的副会长,《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未来我们可以发挥媒体人的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不仅通过文物向广大受众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在老百姓中‘出圈’,而且要让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物与最前沿的科技相链接,在跨界中‘出圈’。”

  杨建武强调,协会不仅要左右协同、内外互动,还要推动有条件的市、县成立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上下联动。

  “文物保护不等于‘纹丝不动’,更要做好‘挖掘利用’的文章。”11月初,金华市磐安县就率先成立了县级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协会常务副会长、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响林说,成立协会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磐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和孔氏家庙等重点文保单位,打造“赶茶场”和“婺州南孔”等特色文物IP,做深做实“文物+旅游”“文物+活化”等拓展利用工作,把文物融入生活,不断提升文物的产业价值。


江南游报 文物保护 00003 深化“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2023-11-30 江南游报2023-11-3000006;江南游报2023-11-3000007;江南游报2023-11-3000008;江南游报2023-11-3000009 2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