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博考古

宁波公布年度考古三个重要发现

50年来宁波地区发现过80余处河姆渡文化遗址

  宁波公布年度考古三个重要发现

  50年来宁波地区发现过80余处河姆渡文化遗址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梅术文 丁风雅 雷 少

  ◎ 供图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今年正值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近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接连公布了年度考古三个重要发现——镇海汶溪遗址、余姚上钱遗址古稻田、奉化陈王遗址,记者注意到,这三处遗址都与河姆渡文化存在很大的关联。据悉,在整个宁波地区,50年来发现过80余处河姆渡文化遗址。

  在余姚河姆渡文化核心区新发现一处古稻田遗址——上钱遗址古稻田的发掘,进一步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上钱古稻田发现了田埂和灌溉系统,还反映了稻田修整的土坑等,展示出了完善的水稻田系统,为宁绍平原地区稻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同时,宁波奉化陈王遗址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该遗址出土遗存丰富,时代特征明确,是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典型平原低地聚落址。

  镇海汶溪遗址为河姆渡文化知识库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该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丰富的遗迹和精美的器物,全面展现了距今6600年以来定居在宁波北部海岸带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遗存的发现,这对深入认识该文化早期向濒海地带的扩散,以及完善晚期文化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宁波余姚河姆渡文化核心区新发现一处古稻田遗址

  今年8月至10月,为配合当地经济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组织队伍对建设所涉及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一处史前时期古稻田遗址,初步判断为河姆渡文化晚期阶段,年代距今5300-5500年左右。

  该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上钱村以东,北边1.5公里即是田螺山遗址。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布设南北向、东西向两条探沟进行解剖发掘,随后根据发现的遗迹状况布设探方进一步平面发掘。

  遗址地层堆积较为一致,由上及下可分为7层。此次发掘探明了古稻田分布东、南边界范围,清理出田埂3条,沟渠1条,道路1条,台地1处,坑9个。3条田埂,呈长条状的土堆隆起,其中一条田埂边发现有用于排放水的沟渠,田埂丁字形交汇,交汇处一侧明显低洼,应为灌排水口。道路位于稻田东部边界附近,东西走向,应该是连通居址和稻田之间的主要通道。除此之外,在发掘区内还见有一些坑状遗迹,与放置生活垃圾的灰坑明显不同,坑内均无遗物,多数坑分布在田埂附近,并发现坑内填土临近堆放的现象,推测是为了修整田埂、渠道,就近取土从而形成。

  经初步检测,水稻田堆积中含有水稻小穗轴、颖壳、水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近8000粒/克,高于一般认定的土壤中含水稻植硅体超过5000粒/克即可判定为水稻田的标准。

  古稻田所处位置为河姆渡文化核心区,史前人类活动频繁,周边有河姆渡、井头山、田螺山等重要史前遗址。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宁波地区的山前平原地带普遍存在古稻田层,田螺山遗址的发掘曾对古稻田进行了小范围的解剖,真正把古稻田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大规模发掘是始于2020年的施岙遗址,此次上钱遗址古稻田的发掘,进一步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

  上钱古稻田发现了田埂和灌溉系统,还反映了稻田修整的土坑等,展示出了完善的水稻田系统,为宁绍平原地区稻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以往宁波地区发现的水稻田均位于山前、地势较高的地带,而上钱古稻田位于地势低缓的河谷平原地带,地理位置特殊。低水位环境,对于水稻的种植来说,水的利用和规划尤为重要,因此也反映出了更高的稻田修整和水稻种植技术。古稻田层其上发现了数层泥炭层和自然淤积层,反映出史前阶段数次水平面波动较大的环境变迁,为研究宁绍平原地区人地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上钱古稻田是新石器时代人类进行稻作农业留下的另一处重要遗存,为研究史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环境变迁提供了新的证据与参考。接下来我们还将结合碳十四测年、木材鉴定、土壤微形态分析、环境考古等多学科多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该遗址内涵的发掘。

  宁波奉化陈王遗址出土遗存从史前延续至唐宋多个时期

  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对奉化陈王遗址于今年2月至8月实施了2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该遗址于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陈王村南,东距奉化江支流东江约1千米海拔2.25米,堆积深度约1.6至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6个层位清理遗迹现象77处,出土小件标本600余件;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本次发掘表明, 陈王遗址出土遗存丰富,时代特征明确,是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典型平原低地聚落址。

  河姆渡文化四期遗迹现象发现有土台、墓葬、木构窖穴、木构护栏、灰坑、灰沟等。出土陶器主要有釜、鼎、豆、罐、器盖、支脚等,石器有石锛、石犁、砺石等。

  良渚文化时期房址为单间或多间地面式建筑,由数段基槽和柱洞组成,平面形状为圆型或近长方形。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棺具为独木棺,部分墓葬存在棺盖板。仰身直肢葬,头向东或东北。随葬品一般置于腿部或脚端,常见陶釜、豆、石钺和石锛,个别墓葬随葬漆觚或小型玉饰品。其它遗迹现象见有灰坑、灰沟、灶等。文化层中出土大量陶器残片,可辨器型包括鼎、豆、罐、釜、盘、盆、双鼻壶、翘流盉、宽把杯等。出土石器种类非常丰富,有犁、刀、钺、镞、锛、斧、耘田器、镰、凿、破土器、纺轮、砺石等,玉器有玉锥和玉珠、玉坠等小型饰品。

  战国时期文化层被汉六朝时期人类活动破坏,仅发现少量原始瓷盅、杯和拍印米字纹或方格纹等纹饰的印纹硬陶罐、坛残片。

  汉六朝时期遗迹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和砖瓦类建筑构件。陶器以陶罐居多,表面有数圈轮制形成的细痕,肩部多饰牛鼻形器耳。该阶段还存在一些硬陶,与商周印纹硬陶的区别主要是在纹饰方面,叶脉纹器耳、梳篦纹、水波纹、垂帘纹是这一时期硬陶常见的装饰。瓷器见有碗、盘、盏、钵、罐、壶、支架。釉色可分为青釉和青黄釉,纹饰有弦纹、莲瓣纹,半圆形水波纹、叶脉纹、竖条纹饰带、同心圆纹、垂帘纹等。这一时期的纹饰刻痕深,刻划较随意。部分器物内外底有支烧痕迹。

  据考证,唐宋时期的器物以青瓷为主,有少量白瓷。越窑青瓷器型见有花口盏、荷叶形盏托、碗、韩瓶等。纹饰有花口(葵口)造型,在外壁按压出向内的凸起纹路,有部分生烧器物,生烧器物内底刻划草叶纹饰。龙泉窑青瓷残片模印花草纹和刻划的小方格纹。

  近年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距离陈王遗址3公里范围内曾先后发掘过下王渡、何家、上王、下庙山、双马、竺家和顾家庄七处史前遗址,几处遗址均分布在奉化江三条支流汇合的平原地带,间距0.5~2.5公里。即该地区内共有8处遗址(包括陈王),两端的下王渡、下庙山大概相距5公里左右。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遗址出土考古材料对于构建区域文化发展脉络和研究聚落变迁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河姆渡文化在精神文化方面对陈王遗址出土这批墓葬材料为研究宁波地区河姆渡文化与后续文化的墓葬形制演变和社会发展模式变迁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从陈王遗址聚落变迁过程来看,河姆渡文化晚期,人群在向平原地区扩散过程中,一个小型群体选择在陈王遗址定居。陈王遗址各时期丰富的聚落要素、“居葬合一”的聚落布局形态及大量生产、生活类遗物的发现,对探索宁波地区史前聚落演变与研究生业经济有重要意义。汉六朝时期大量生活类遗物和较多砖、瓦类建筑构件的发现,说明陈王遗址在该时期仍是一处古人生活居住的稳定场所,聚落延续使用时间久远。此类遗存的发现为复原宁波地区汉六朝时期社会生活场景提供了新材料。

  最早距今6600年镇海汶溪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镇海汶溪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西方寺村西南侧、原汶溪小学和汶溪粮站旧址下,倚靠凤凰山坡麓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丰富的遗迹和精美的器物,全面展现了距今6600年以来定居在宁波北部海岸带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遗存的发现,这对深入认识该文化早期向濒海地带的扩散,以及完善晚期文化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22年10月,为配合镇海九龙康养中心建设,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分别联合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镇海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镇海区民政局、九龙湖镇人民政府和九龙福利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对该遗址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分为两期进行,发掘面积共计4400平方米。2023年5月已完成Ⅰ期发掘,现Ⅱ期发掘工作正在开展。目前共发现古代遗迹单位200余处,包括房址、墓葬、水井、水池、灰坑、灰沟、灶址和烧土堆等,出土陶、瓷、石、铜、木质各类小件标本共计600余件。

  据汶溪遗址发掘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汶溪遗址堆积深厚,地表以下文化层最深处达3.6米,发现的史前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五个阶段,从早到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6600-6300年)、中期(距今6300-5800年)、晚期(距今5800-5100年),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800-4400年),钱山漾文化早期(距今4400-4300年)。其间还发现多层淤泥质自然层,它们是史前时期海岸带附近常发生台风、风暴潮,从而引发海侵以及区域性海平面上升事件的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掘工作中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是非常难得和稀缺的。在整个宁波地区,50年来发现过80余处河姆渡文化遗址,只有10处左右有河姆渡早期文化堆积,其中大面积揭露早期村落的,这是第5处,可以说很难得。

  在河姆渡早期文化层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植物果核、动物骨骼,人类生活使用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玉器,如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为了解河姆渡文化早期在濒海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汶溪遗址还是一处极为少见的河姆渡文化早中晚期堆积“齐全”的遗址,尤其是晚期前段遗存的发现,极大地填补了河姆渡文化晚期发展历史的缺环。在发掘工作中还发现了河姆渡文化中、晚期干栏式建筑和晚期的瓮棺葬墓区,为认识该文化先民的丧葬习俗和精神信仰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材料,也大大充实了河姆渡文化中、晚期序列之间的内涵,为河姆渡文化谱系和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汶溪遗址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迹,也为深入研究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在发掘过程中,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还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植物考古团队等密切合作,对汶溪遗址开展全面深入的多学科研究,拟重建以汶溪遗址为代表的宁波北部海岸带史前时期的社会图景。


江南游报 文博考古 00006 宁波公布年度考古三个重要发现 2023-12-21 江南游报2023-12-2100012;江南游报2023-12-2100013;江南游报2023-12-2100014;江南游报2023-12-2100015;江南游报2023-12-2100024;江南游报2023-12-2100029;江南游报2023-12-2100044;江南游报2023-12-2100046;江南游报2023-12-2100022;江南游报2023-12-2100018;江南游报2023-12-2100020 2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