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特别报道

营造一片“宁波红” 壮大喜庆文化消费场景

宁波代表委员纷纷热议擦亮文化名片

  地方两会议“文旅”

  营造一片“宁波红” 壮大喜庆文化消费场景

  宁波代表委员纷纷热议擦亮文化名片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董 瑞 吕佳银

  1月16日、1月17日,宁波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相继开幕,本周宁波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如何擦亮宁波文化名片,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如何重视文化产业运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进一步适应社会宏观发展的语境,将演艺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更好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宁波市人大代表、民盟盟员、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吕娅娜,宁波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长严辉,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红。

  推广宁波红妆  唱响宁波曲调

  宁波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等各个区县市独特的文化基因,共同构成了宁波独特的城市气韵。宁海目前拥有中国婚嫁文化之乡、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3个国字号名片,也拥有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宁海平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港城文化”应该有鲜明的底色、独特的气质和悦耳的声音。

  吕娅娜建议,推广红妆文化,营造一片“宁波红”。宁海县一直致力于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等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不遗余力推进人才梯队培养、博物馆建设和产业园建设。红妆文化是一抹热烈喜庆的“宁波红”,我们还可以发力“红宁波”。宁波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以十里红妆为代表的喜庆文化,融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植发展红妆产业生态、打造文化消费场景;支持多主体、多形态开展红妆文化研究、传播、宣传,营造抬头见喜的城市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一座“喜庆之城”。

  吕娅娜说,深耕读书文化,提升一味“书香气”。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不仅拥有“天下第一藏书楼”天一阁,还有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宁海县委专门实施“何以缑城”探源工程,聚力弘扬读书种子精神,塑造宁海人文精神标识,也筹备成立方孝孺文化研究会,并与上海、南京、常州等地密集互动,开展纪念方孝孺诞辰666周年纪念大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建议市委市政府支持做大“天下读书种子”效应,为宁波“书香之城”注入独特气质:倡议将3月16日方孝孺诞辰日设为“中国读书日”,支持更高规格举办方孝孺读书节,列入省市重要文化活动。

  吕娅娜表示,赋能戏曲文化,唱响一曲“宁波调”。作为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一员,我想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代言。去年戏曲演艺市场火爆并不断有新人新剧出圈,戏曲仍是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部分,也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但当下戏曲传承发展仍存在传播受限、后继无人等现象。建议市级财政加强对宁波特色稀有剧种的经费扶持力度;支持创排一批重量级的戏曲文艺精品、培育一批戏曲演艺消费新场景;探索戏曲人才灵活育人、用人、留人方式,培育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戏曲人才队伍,打造一批负有盛誉的艺术院团。

  重视文化运营  助推产业发展

  《宁波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主体能级,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增长点,打造新时代文化产业高地。这也是宁波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径。

  严辉说,目前宁波有大量老街区、老城镇、老村庄,人文资源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没能使以上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宁波文化发展及城市吸引力不足,被戏称为“文化沙漠”。

  强建设轻运营。缺少专业的文化运营企业进驻,导致文化场景同质化严重、业态相似度高,活力不足、运营内容粗放、体验感不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式方法单一,习惯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方法。缺少文化产业基金、投资机构、招商机构等专业化和市场化力量依托。 宁波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文化产品缺乏个性,内容与市场需求错位。文化企业各自为营,无法形成聚集效应,企业协同能力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严辉认为,整体梳理,分类排摸。宁波市现存名人故居(旧居、祖屋)约172处,工业遗存66处,还有许多历史街巷、非遗项目、历史遗迹,应做好系统排查并且按照不同活化需求和文化产业赋能的能力做好分层梳理和系统研判,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好资源储备和活化运营基础吸纳成功城市经验,引进高水准文化运营企业。参考杭州运河三街、河南《戏剧幻城》、淄博烧烤、洛阳“古都夜八点”等地案例,吸纳成功做法,引进高水准文化运营企业和平台,积极引进规模文化企业,培育宁波本土文化运营企业。通过组织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向国内外投资者宣传推介宁波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宁波市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

  严辉表示,加强多部门协调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数字经济、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多方吸引资本,多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加强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加快宁波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拓展文化出口渠道,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加速构建文化企业梯队体系。开展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建立覆盖领军型、成长型、初创型文化企业培育体系。鼓励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旗舰企业。

  开放国际视野  精品赋能城市

  如何进一步适应社会宏观发展的语境,积极培育演艺新生态,将演艺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更好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林红建议,加大政策供给,持续推进演艺体制机制改革。重视国有文艺院团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作用,大力扶持转企改制院团做大做强,增强国有资本在演艺领域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骨干演艺企业,选择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演艺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整合优质资源,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同时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优化补贴机制、降低演艺成本、加强市场监管。

  林红说,坚持创新引领,以精品演艺彰显城市风貌。创新是文化事业、产业的灵魂,应积极探索剧场建设、剧目创作、演艺经纪、演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思路。鼓励内容创新,多出精品,用现象级作品打响宁波演艺品牌。着眼于内容生产上游的创新,深刻把握港城文化、红色文化、新时代文化的精髓要义,聚焦重大题材建立重点项目库,制定文艺精品创作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抓住选题策划和政策扶持关键环节,坚持分类施策、稳中求进,对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创作坚持全链条推动、全环节跟进、全流程助力,始终坚持精品结果导向,完善尊重原创和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和市场主体参与内容生产,为艺术精品创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林红认为,开放国际视野,搭建文艺展示新平台。加强与“国字号”“央字号”、省级直属院团、文化艺术名家的充分合作,以高端艺术项目合作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提升我市精品剧目、演艺节展、赛事评比等各类品牌活动的竞争力、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全国重大文化艺术活动,积极申办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活动、浙江省戏剧节等重大艺术赛事,组织演艺交易会、长三角剧院联盟年会等演艺项目,举办国际名家论坛、大师课、现场推介等主题性活动。搭建国际演艺数据库,实施甬产文艺精品和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宁波地方特色文艺演出“走出去”工程,建立世界名团名剧交流机制,推动演艺新业态有序发展。

  林红还表示,统筹全域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演艺新空间。尽快研究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明确场所、活动审批适用的政策法规,促进内容产出与转化。将演艺活动与旅游、展览、商业等领域结合,推进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演艺新空间探索,构建全新文化消费场景,让文化消费融入日常生活,为城市更新赋能。开展特色演艺群落建设,联动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文化项目、文化业态;重点打造新演艺中心作为一流文化演艺新地标,建设成为一座既能满足市属各院团艺术生产、演出、展示,同时能够适应大型戏剧、歌剧、舞剧、音乐会等演出需要,兼顾艺术展览、艺术教育等功能的演艺综合体。积极探索云演出等数字演艺形式,培育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表现形式,促进演艺多元业态融合。


江南游报 特别报道 00015 营造一片“宁波红” 壮大喜庆文化消费场景 2024-01-18 江南游报2024-01-1800006;江南游报2024-01-1800007;江南游报2024-01-1800008;江南游报2024-01-1800009;江南游报2024-01-1800010;江南游报2024-01-1800011;江南游报2024-01-1800013;江南游报2024-01-1800015;江南游报2024-01-1800016;江南游报2024-01-1800017 2 2024年01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