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遇见了文化和科技
旅游业就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 |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遇见了文化和科技
旅游业就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姚嘉欣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旅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代旅游人的历史责任,也是时代担当。
我认为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指什么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有哪些形态,取决于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只要游客需要的,都可能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领域。事实上,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游客带来的体验是非常丰富的,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博场馆,有历史文化街区,有文物主题游径,更有“非遗+艺术+科技”的沉浸式演出,比如,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武汉的《知音号》、南京的《长江传奇》。
除了游客的自发需求和企业的定向研发,科技正在成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的全新动能。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装备等现代科技,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商业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我们需要用更加从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旅游新需求和文化新业态,特别是商业文明及其承载者。游客为什么愿意到访城市的商业街区、生活休闲和消费场所?
因为其展示出来的时尚生活也是游客愿意体验的当代文化,以至于成百上千的“里”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市场现象。从旅游的角度看,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范围不妨放得更宽一些,既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本土文化国际化,也要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北京的SKP、燕莎商圈和华熙里,上海的淮海路,成都的春熙路,广州的环市东路、北京路和正佳广场,深圳的节日大道、Coco Park,展现了城市旅游的强大吸引力。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倡导的方向上和学者研究的概念上,更要有市场主体的介入,形成具体的项目、产品和体验空间。让市场主体在文化旅游融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是文化和旅游部门下一步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大连博涛研发的巨型仿真器、永麒科技打造的夜间旅游场景,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新业态。游客的现实需求是旅游经济的市场基础,科技和文化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动能。
为什么中小城市逐渐成为国内的热门旅行目的地?
越来越多的温冷点城市和中小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新的热点,成为个性化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旅游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中小城市和个性化旅游热点的此起彼伏,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酒店、民宿、餐饮、小交通、娱乐和购物成本比较低,或者说性价比是比较高的。同样的预算、更多的享受,或者同样的享受、更低的预算,是新兴的热点旅游目的地的内在成因。二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对周边的城镇和乡村形成了吸引力,新兴客源市场为中小城市提供了本地的高频消费。当然也有地方政府和旅游投资机构注意到了新兴市场的机遇,加大了旅游目的地宣传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新兴旅行目的地不排斥“网红”,但是不能只靠“网红”。如果想成为“常红”,就必须去研究市场的需求,研究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的落差,也要发挥中小城市、中心城市对周边市场的吸附能力。还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的提升,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旅游经济将会怎样发展
2023年随着旅行和限制性消费政策的放松,全年旅游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逐季回暖;动能叠加、供需两旺”的特征。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旅行宽构的政策效应会逐渐递减,旅游经济运行将更加依赖内生性的动能来推动,比如,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和居民旅游消费意愿,以及投资增量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靠产业政策和政府推动,更要依靠市场机制、资源开发、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品质的提升。新的一年里,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比如,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出游距离、停留时间等,同比增长幅度会低于2023年。这很正常,因为2023年的同比基数是2022年。基数拉高了,同比增长的速度自然就会降下来。旅游经济运行将从高速增长驱动的快速复苏阶段,转向理性繁荣的新阶段。
从经济的动能上看,科技、文创、时肖生活将成为旅游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对广大旅游企业来说,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这也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最大风口。用好科技创新和文化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美好、更有品质的生活,以此引领旅游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研学是国内旅游的发展方向吗
研学营地、研学基地和研学线路是值得关注的旅游业发展新方向。研学旅行包括面向中小学生学期内的研学,也包括中小学生的寒暑假研学,这是政府的关注点,也是研学旅行的基础市场。我希望未来的研学旅行要打破生命周期,往国民研学、国家营地的大方向走。
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行,从来都是中华民族关于文化、旅游、研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政策可以重点规范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市场主体应当,也可以将全日制大学生、开放大学和专业研修的学生、包括老年大学的学员都作为目标客群,将旅游与人对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的了解意愿结合起来,务实推动广义上的研学旅行。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把研学旅行的范围放得更广泛些!我国正处于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研学旅行方兴未艾,是前景广阔的蓝海。旅游不能只是看风景,在旅行的过程当中涵养家国天下的情怀,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包括国际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推动旅游真正成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希望旅游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者能够为广大游客提供类型更加多元、层次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元的自然、科学、人文、历史和社会交往的课程体系,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