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关注

大学生过年“新玩法”中的文旅潮流

  大学生过年“新玩法”中的文旅潮流

  ◎ 记者 王珏  实习生 张可

  这几天各个高校陆续开学,不同于中小学的“神兽归笼”,大学校园里更多的是年轻人节后的重新启航。

  浙江工业大学大一的学生叶飞称这个寒假“简直是人生理想”。在寒假开始,春节假期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和几个同学“特种兵式”跑了扬州、苏州、南京、洛阳、开封,“我们大多选夜间的卧铺,睡醒了就好开玩,一点不耽误时间。”春节假期开始,他就回到老家阜阳,“整整睡了五天,我的天,怎么舒服怎么来。在家里,谁还不是宝宝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三年级的余晴这个年过的也特别开心。“我今年没有回老家,我爸妈来杭州陪我过年。我们把杭州周边的景区都逛了一遍,我爸妈都特别喜欢杭州,说退休了要来杭州定居。”

  其实,年轻人过春节的方式在变化,折射出来的是生活态度的变化。

  年轻人过年新趋势

  一方面,年轻人不再一味追求回家过年,而是让父母家人到自己奋斗和生活的城市体验过年生活,实现家庭的反向团圆。另一方面,年轻家庭打破就地消费的局限,前往其他城市或异地乡村体验文化年俗,城市青年在年中、年后度假旅游也成为一股潮流。

  像余晴这样家庭不在少数,据余晴说,她的室友也有爸妈来杭州的,大家年前还一起吃了饭。

  浙江大学一年级的邢依依今年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和同学约了一起去了哈尔滨。“我们有个同学就是哈尔滨来的,所以我们就约好了去她家。我爸妈也觉得挺好的,说可以去不同地方的同学家,这样可以深度游。”

  记者在以上三个高校的学生群里投放问卷,在回收的58份有效问卷中,有36份问卷表示回家过年,有8份问卷是和朋友出去旅游,有12份问卷是和爸妈一起出去旅游,2份问卷在校未回家。

  新生代的反向消费

  当下,人们过春节的形式和观念已发生变化,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出现诸多过春节的新方式。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全面嵌入,“云拜年”“云聚会”、集五福、抢红包等形式已是春节不可或缺的活动,就地过年、反向春运、反向消费、去礼品化也体现了新生代的生活态度和社交方式。同时,过有文化的春节、过不一样的年,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新风尚,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离开家的过年仪式——旅游过年。

  “出去的那几天我应该把这几个月的朋友圈份额都发完了。”叶飞说。他一早就把要去的城市的打卡都标注好了,一下高铁就直奔目的地,然后发朋友圈。他说,他的目标是在朋友圈集齐全国各地的打卡点。

  回家过年的同学也是各种花式晒家乡。浙大城市学院三年级的孙齐是富阳人,他的朋友圈里就一溜的民俗照片。“正月里还带外地来的同学逛了一圈龙门古镇。”看着他们的朋友圈那也是年味十足的。

  还有追逐着网络上的年俗而去的。例如,潮汕英歌舞的火爆出圈,恰恰缘自年轻人对媒介现象的迅速捕获和热传,随后大量游客选择前往潮汕地区,亲身体验英歌舞的魅力。据相关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有50万人在小红书分享潮汕非遗——英歌舞。

  在流动中过春节和体验异地的春节文化既是年轻人的主动选择,也是市场营销和媒体渲染的结果。

  携程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5日,春节假期长线旅游订单占比达七成,国内六成以上目的地的机票预订量赶超去年。其中,因“尔滨”出圈的哈尔滨旅游热度延续至春节假期,旅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同时,网红目的地也更加主动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年俗体验活动和场景,淄博政府推出了“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希望从网红变“长红”。可见,通过媒体传播,旅游地的人流集聚特性与传统春节的团聚氛围天然地衔接,来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打卡异域春节文化,“过年”的新需求和新体验在旅游地得到超常满足。

  人口流动下的价值认同感

  随着中国家庭结构转型和代际转换,年轻人正在成为家庭的核心和支柱力量。“80后”“90后”成长为职场主力军,在城市安家乐业,父母随迁现象增多,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流,主干家庭和传统的家族约束性也随之减弱。在这一趋势下,“过年”不再受限于地域,家庭的春节团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价值观念下的“回家过年”,回去的是地缘亲缘连结的家乡,而年轻人萌生了“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和家人在一起,不论何时何地,都是过年”的新观念。这种观念带给父母的影响是,他们愿意选择迁就“小家”而参与反向春运,父母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过年和顺便旅游的现象增加。

  随着家的结构变小、流动力增强,家变得越来越轻盈,开展家庭春节旅游也成为新的可能,“南北居民互换过年”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过年是关于“新”的祈愿,而乡愁的移位,让年轻人在互联网中找寻熟悉的年味。由此,旅游成为年轻人“求新”的一种过年方式。

  因此,在“乡土弱联结”和“年味高需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年轻人有充分的动力出走,去寻找心中的年味。人们要么涌入集镇、菜市场、旧货市场、古镇小巷感受烟火气,回忆旧时光景;要么集中在地方习俗保存完好、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城市“寻味”。例如北京、广州、成都成为春节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大量外地青年沉浸在买花灯、逛庙会、逛花市、炫美食等活动中,他们用异乡的风土记忆填补了乡愁实感的空缺。

  理解年轻人对于春节文化内核的触达,才会懂得如何以文旅创新激发传统节日的活力,并且在地方旅游数据的流动中嵌入人群聚集所引发的文化向心力,从而真正使流量成为“留量”。


江南游报 关注 00003 大学生过年“新玩法”中的文旅潮流 2024-02-29 江南游报2024-02-2900006;江南游报2024-02-2900007;江南游报2024-02-2900011;江南游报2024-02-2900012;江南游报2024-02-2900013;江南游报2024-02-2900015;江南游报2024-02-2900017;江南游报2024-02-2900009;江南游报2024-02-2900010 2 2024年02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