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4年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
![]() |
“春日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4年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
2024年清明节假期,旅游市场再度掀起热潮。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携程发布的《2024年清明节假期出游总结》显示,假期期间,国内本地游、周边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211%、350%;回乡祭祖传统则带热乡村微旅游,乡村游订单同比增长239%。
清明假期出游新玩法:
“打野”、赏花、“Cityeat”
清明假期全国春暖花开,外出踏青、户外野游都成为假期热门的出游主题。携程数据显示,清明节假期,山岳类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770%。同程旅行数据显示,节前,假期夜爬泰山门票开售后迅速售罄。清明假期期间,泰山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82%。飞猪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包含登山体验的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5倍,黄山、泰安、乐山等是假期登山游热门目的地。
由于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踏青赏花也被玩出新高度。在社交平台上,国风穿搭、新中式、华服妆造等成为赏花游的热门关键词。飞猪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国风赏花热度同比去年大增近3倍,其中杭州、苏州、无锡、洛阳、武汉等是国风赏花游热门城市,不少热门赏花景点附近的妆造门店都排起长队。携程数据显示,赏花类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呈现391%的涨幅。
清明假期,很多年轻人还加入了“打野”团队。“打野”原是游戏常用词,现在则被诠释为到户外去采摘时令野菜,这类活动包含踏青徒步、野外尝鲜、亲子出游等,今年以来快速走红。飞猪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包含徒步、采摘等在内的“打野”型体验相关热度同比去年增长超2倍。此外,美食愈发成为假期出游的主要动力,尤其是颇具地方文化和特色的小吃。除了持续火爆的天水麻辣烫之外,柳州螺蛳粉、南昌米粉及从去年走红的淄博烧烤、徐州烧烤等,都是这个假期年轻人“Cityeat”的顶流目的地。
天水和开封
成为清明假期新晋“顶流”
节前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的河南开封和甘肃天水,在今年清明假期成为新晋“顶流”。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天水旅游热度同比上涨超5倍,开封旅游热度同比上涨超3倍。
携程数据显示,因麻辣烫出圈的天水当地热门景点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一并被带动数倍热度。近期爆火的“王婆说媒”让周边的城市居民都想在假期一探究竟,其中来自郑州的旅客假期住开封的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517%。
去哪儿平台统计,清明假期天水酒店预订量增长12倍,天水接待游客数量创新高,麦积山景区门票早早售罄。王婆所在的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门票销量增长超23倍。
“春日经济”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各地公共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动推陈出新。多地增设郊游专线、赏花专线丰富假日出游体验。浙江深化“百县千碗”美食推广活动,餐饮市场“舌尖上的春天”正当时。河南开封、洛阳等城市结合自身实际,扩大公共空间,方便游客停车,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旅游消费预订量同比增长约50%。贵州、宁夏等地适当延长景区游览时间,增加弹性供给、夜游项目体验等。
清明研学活动备受欢迎。自然、历史、红色等主题研学项目受到家庭旅游者偏爱。“新中式”旅行受到追捧。年轻人为春季旅游注入更多新中式元素,马面裙、采茶、煮茶成为假日旅游消费新热点。浙江桐庐、福建武夷山、江西婺源等地登上“春季热门茶文化体验榜单”。数字技术激发新型文旅消费热点。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并同步在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推出“第二现场”,六地观众同步高清观看,身处不同城市的观众打破空间界限,共享数字化戏剧盛宴。
高铁助力城市群内“串门”
清明3天的假期旅行以中短途出游为主,高铁动车、自驾等是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途牛数据显示,清明出游的高峰出现在假期首日(4月4日),更多游客选择1-2天的短途行程,出游人次占比接近71%。
携程数据显示,杭州-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郑州-开封,成都-重庆,济南-青岛,武汉-长沙等地互为假期热门客源地和目的地,“打高铁”最快仅需20分钟就能完成城市群内的“串门”,让这些城市的旅客能够在小长假享受双城生活的快乐。此外,近期香港也为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带来了许多客流。
旅游市场主力年轻化
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期间,平台上18-25岁群体旅客占比超20%,是最活跃的出游群体。在去哪儿平台上,今年清明假期,天水、开封、泉州在“麻辣烫”“王婆说媒”“簪花游”特色文旅标签带动下,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2倍、4.5倍、3.3倍,并且从客源年龄看,00后是主力,占比近1/4。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表示:“随着旅游市场主力年轻化,旅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追求独特且具有辨识度的产品或场景,对千篇一律的古城、打卡点、小吃已厌倦。一条老街、一个菜市场、一份独特的美食,都可能成为一座城市‘爆火’的引子。对于当地来说,想将流量转化为消费,还需讲诚信、重服务,用诚意和更好的服务打动旅客,实现口碑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