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遇上三星堆,文明对话耀长江
良渚遇上三星堆,文明对话耀长江
◎ 记者 吴 桥 周 丰 潘 骏 王 珏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时隔2000年、地跨1500公里,
同饮长江水的良渚文化与三星堆文化
会产生怎样奇妙的文化交流?
近日,“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
来自博物馆、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化产业从业者会聚一堂,围绕长江文明的多元融合与传承创新、文化IP与城市品牌打造两大主题展开讨论。既回溯这两种文化之间的渊源,也探讨今后两地共同推动以文化带动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从一个玉琮,探秘中华文明
2021年,考古学家在三星堆3号坑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件刻有两棵神树纹的玉琮。
玉琮这一器物是良渚文明首创的,而后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有专家认为,三星堆先民可能机缘巧合拥有了这件玉琮,又在其上刻上了神树纹。
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说:“神树是古蜀人心中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的登天之梯。”这是三星堆人宇宙观的一种体现。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表示,玉琮是良渚人沟通天地的法器,是良渚人上大下小、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现在不少考古学家认为,玉琮中间上大下小的射孔,是旋转中的无形的“神树”。
良渚与三星堆文化的关联千丝万缕。
不久前,良渚博物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在一场专题讲座中指出,良渚玉琮王上刻的“神人兽面纹”,倒梯形的脸框仿若面具。他还举了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面具、后石家河时期的玉质面具等例子。
不光是器物,朱亚蓉指出,作为古蜀国的都城遗址,三星堆的城墙、城壕、筑城的方式方法等,也都与良渚古城遗址存在相似性。
不仅仅是三星堆与良渚,在中华广阔版图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都体现出许多让今人难以想象的紧密联系。
一样的时代,多样的创造
先看三星堆的一组数据:2020年三星堆文创产品销售额仅300多万元,到了2021年就提升到2000多万元,2022年达到3000多万元,2023年突破1亿元。
再看看良渚的稻米。最近,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正在插秧。等到秋天,游客可以在良渚古城参与镰刀收割水稻,若是累了,还能去渚咖品一杯文化味十足的稻香咖啡,还不满足,也可以买包“良渚古城贡米”带回家。
如今,文化正在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添附加值,实现了乡村旅游业态的迭代与更新,产业的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新发展趋势。
从良渚文化大走廊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现如今的区域发展,已经形成了跨区域联合、多点串联、整体开发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做好文化的整体保护,还能实现协同发展、城乡共富。
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核心,将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放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城乡共富,甚至其他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这种廊道式发展策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增效益、为旅游发展增内容增魅力、为地方城乡发展增活力。
不同的实践,一样的探索
如何让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IP?
6月5日下午,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内,人流如织,一个又一个研学团队,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来此寻访神秘的古蜀文明,今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撞上了端午假期,这让本就很热的博物馆景区提前迎来大人流。
据了解,如今,四位数的日访客量已是这座博物馆的常态。蜂拥而来的四海游客,给当地带来了文旅流量。背靠三星堆,三星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随着三星堆的火爆“出圈”开始崭露头角。
目前,三星堆已经成功创建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覆盖了周边的三个乡镇。比如位于三星堆文化圈内的三星村近几年正在通过集体村组织经济形式,寻求共富可能。目前村内已经成立了6家公司,负责博物馆的部分文创开发及生产、研学活动的开展等,作为三星村的集体经济项目之一,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去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获得经营性收入400多万元。
良渚亦可如此。
游客的溢出效应和不同文化的整合,让良渚有了更多发展机遇。
良渚文化大走廊,涵盖了余杭北部的良渚、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七个镇街,它既有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有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还有1000多年的径山茶文化,文化元素非常丰富。
比方说径山镇。它是径山茶的起源地。在镇上,“径山书院”主要通过数字团建手段,来吸引各地游客来体验,它同时还整合了周边的资源,比如周边的茶园、果园,农户等农旅资源,把周边的农产品销售给前来体验的游客。据了解,该书院带动了周边的农户销售额是超过了2000多万。这也是一个通过文旅体验,推动周边农产品销售,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打造共同富裕的一个典型案例。
再比如,黄湖镇的“融设计图书馆”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设计师,设计师团队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解构、设计,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手工艺制作中,他们会邀请当地村民参与到手工艺的创作过程中。目前,村内的“自然好邻居”计划,已有五十余户家庭参与,据了解,参与的家庭每户年均可增收3万余元。
利用好良渚的大IP,让良渚流量随着良渚文化大走廊淌到更为广阔的地域。“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这张金名片正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