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更多购票途径,提前发布客流高峰预警
浙江A级景区取消预约
增加更多购票途径,提前发布客流高峰预警
浙江A级景区取消预约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盛 晨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全国多地加入了“取消景区预约”的行列,南京、长沙、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宣布“取消景区预约”。
7月10日起,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一般实行免预约准入,文博场馆对非团队游客一般实行免预约准入。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省属文博场馆同时取消常态化预约准入制。
游客多数投下取消实名预约“赞成票”
近年来,实名预约制已成为国内景区及文化场馆的“标配”,“先预约,再游玩”已成为游客的共识。如今,多地相继取消这一政策,网友如何看待?景区取消预约后,如何更好保障游客体验?
6月初,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消息称,除部分重点景区和博物馆外,苏州全市其他A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取消实名预约。随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宣布,全市除部分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需实名预约或实名购票外,其余A级旅游景区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全面落实免预约参观。6月20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北京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
对于游客而言,实名制预约可以有效打击非法入园、黄牛屯票,提升游玩安全性。在线预约业务也为游客省去了排队购票时的长时间等待和人流拥挤,省时省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群体的游客对该政策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市民游客认为,实名预约让景区更安全、人流更可控;也有市民游客表示,景区实名预约带来了诸如上演“抢票大战”、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对境外游客不友好等问题,需要审视和考量。
据观察,景区实名预约取消后,江苏与上海的游客普遍给出了积极的反馈;总的来说,对取消该政策投“赞成票”的市民游客占据多数。
浙江响应免预约,丰富暑期供给
浙江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游览人数因法定节假日、周末等剧增时,相关场所可采取流量提示、错峰分流措施,确保良好游览体验。少数热门景区、场馆在旺季等特定时段确有必要预约限流的,应加强宣介、简化程序,避免过度采集游客个人信息,并保留现场动态调节放票通道。为更好满足公众需要,支持旅游景区、文博场馆保留服务型的线上预约购票渠道,方便对预设时段游览及规模化团队的服务对接。
此外,围绕“你好,中国!” 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浙江文旅将持续开展“诗画浙江丝路行”海外推广活动。其中,支持各地依托国际旅游行业组织、有关驻外机构、友省友城等,开展一批“走出去、请进来”市场开发活动,加强与境内外头部旅行社合作,引进更多海外游客。提高入境游客使用境外银行卡及各类电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推动增加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航线。
同时,各地文旅部门还将用好省域品牌文旅宣传推广矩阵,积极参与“读苏轼、游神州”等文化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多途径策划推介浙江文旅资源和产品线路。实施“千万游客互送行动”,与对口支援省(区)等重点市场加强线路互推、游客互送。
政策是手段,服务水平是关键
自2023年以来,便一直有“取消预约”的呼声。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便率先下发通知,提出各地博物馆要合理实施措施优化门票预约制度,切忌“一刀切”。在文旅部随后下发的一份通知也明确提出,要优化预约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搞“一刀切”。
在此次“取消”的相关政策出台后,一些地区公布的数据已经显示,游客量有明显增长。例如,苏州多个景点、博物馆取消实名预约后迎来客流高峰。端午假期,苏州共接待游客531.9万人次,同比增长33.9%。
景区预约本质上不是一项坏的制度,只是在某些场景中不适用,例如非热门景点、非旅游高峰等,而对于少数热门场馆,出于安全运营、提升游客体验的需要,仍需保留预约制,以便提前预判客流量、并及时作出应对。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介绍到:“景区实行实名制预约,是在疫情期间为了提高景区的安全管理出台的一个政策。当时,该政策在客流管控、游客身份识别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提升了景区的数字化水平。”
“而在旅游恢复常态化以后,实名预约政策也暴露了老年人、外国人使用不便等现实问题,预约系统存在技术不足等短板,引起了许多社会反响。现在多地取消该政策也是对社会反响的积极回应。”王德刚说。
记者注意到,上述城市景区实名预约政策并非“全面取消”,浙江、苏州、上海、北京均结合自身旅游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保留了部分景区的实名预约政策。而调整该政策的目的,也多集中在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上。
浙江文广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景区而言,不能因为实名预约政策的取消,再次回到粗放的管理水平上去。景区要采取开放增加更多购票途径、提前向游客发布节假日客流高峰预警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