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文博考古·分类广告

宁波慈溪湾山遗址考古新发现

战国鱼钩出土见证先民成熟利用海洋资源

  宁波慈溪湾山遗址考古新发现

  战国鱼钩出土见证先民成熟利用海洋资源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邱吉瑜

  近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发现——慈溪湾山遗址。该遗址考古出土文物现已运输到地处北仑区春晓街道的国家水下文化遗址保护宁波基地。

  7月23日,湾山遗址考古领队、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考古专家丁风雅向媒体介绍了该项目情况和典型出土文物。

  宁波慈溪湾山遗址揭开面纱

  今年3月至7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荆州博物馆、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对慈溪市横河镇湾山南侧的湾山遗址开展了10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较多春秋战国时期遗迹和遗物。

  湾山遗址位于慈溪市横河镇湾山南侧,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分布面积合计约3600平方米。

  遗址堆积深度约0.5~1.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5个文化层。清理遗迹现象共计10处,出土小件标本近90件。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春秋战国、汉六朝和唐宋时期。

  宁波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总体而言,并不太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聚落址,在这一带还是首次发现。”丁风雅表示,以前这附近只发现过一些商周墓葬,比如距离湾山遗址2.5公里的乌玉桥桃园墓地,曾发现3座商周时期的土墩墓,缸窑山墓地曾发掘2座商周墓葬,“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没有发现过。”

  在国家水下文化遗址保护宁波基地现场,丁风雅指着出土文物告诉记者,“春秋战国时期遗迹发现有房址、灶、灰坑等,出土遗存较多;汉六朝时期遗存被晚期扰动破坏,仅存几处灰坑;唐宋时期遗迹发现灰坑2处,出土遗物有少量青瓷碗、盘碎片。”

  “湾山遗址弥补了这一缺憾,多种生活类遗物,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生活的日常,并体现出长期居住的属性。烧煮、贮藏、盛放,都有相应器皿,房址和灶也有了可探查的痕迹。“丁风雅认为。

  “目前,余慈一带发现的先秦遗址聚落址,主要分布在翠屏山东、南麓,北麓以往考古发现较少。湾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较多春秋战国时期遗存,保存状况较好,对我们认识这一区域先秦聚落分布特征和时代变迁提供了新的材料。”丁风雅表示。

  青铜鱼钩实证海洋文明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遗迹发现来看,房址柱洞分布没有明显规律,结构不明,灶位于房址东北部。出土陶器以印纹硬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为主,可辨器型包括鼎、罐、瓮、钵等。原始瓷以小型生活用具为主,可辨器型有碗、豆、盂、杯等。青铜器有铜锸、铃铛、鱼钩等。石器见有石斧、砺石。

  汉六朝时期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瓷器。陶器以陶罐居多,存在少量砖、瓦。瓷器见有碗、盘、盏、钵、罐等,以越窑青瓷为主。

  现场展示的一件战国时期青铜鱼钩颇为引人注目。鱼钩制作精良,钩柄较大,呈弯弧形,内倒刺,长4.2厘米,宽2.5厘米。

  “这件保存完整的青铜鱼钩,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丁风雅指出,在此之前,宁波沿海地区包括象山塔山遗址、北仑四顾山遗址等考古发现均出土过战国时期鱼钩,象山鱼山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青铜鱼钩,这些说明在王朝时期用鱼钩钓鱼的方式获取渔业资源在宁波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且技术成熟。

  丁风雅提示,不妨再注意一下宁波先民捕鱼技术在时间轴上的演变。“比如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先民会用鱼篓、鱼罩去捕鱼;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很多陶网坠,说明他们会用渔网捕鱼;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鱼钩出现,说明钓鱼更加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湾山遗址出土鱼钩钩体两侧存在范铸法(一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留下的范缝。“这说明宁波地区在战国时期拥有批量化生产鱼钩的技术,这可以加快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进程和技术传播,对于研究宁波海洋文明发展演变有重要价值。”丁风雅表示。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江南游报 文博考古·分类广告 00016 战国鱼钩出土见证先民成熟利用海洋资源 2024-07-25 江南游报2024-07-2500006;江南游报2024-07-2500007;江南游报2024-07-2500009 2 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