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旅浙江

到2027年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看“浙”里如何点燃“非遗薪火”

  到2027年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看“浙”里如何点燃“非遗薪火”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潘美云 供图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8月29日,第八届(2024)“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在之江文化中心启用一周年之际举行。同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到2027年,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传承发展活力有效激发,非遗当代价值充分彰显,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力争新增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新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与质量保持“双领先”;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1项,非遗领域各类标准达到400项;高质量推出省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0条、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0家、各类非遗工坊1000家;举办非遗主题时尚秀200场,实现非遗品牌联名500(件、套)、各类专利突破8000项;建设省级高校非遗传习院5家,建成“非遗传承发展人才库”。非遗保护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非遗强省。

  让浙江非遗的新时代活力“出彩”又“出圈”

  二十多年来,浙江不仅建立和完善了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保护示范基地等,相继实施了传统戏剧振兴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及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之江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四馆之一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浙江省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浙江省非遗馆于2023年8月29日正式开放。一年来,成为城市文化共享的重要资源。

  ◆根据《方案》,浙江省将树立人类非遗和国家级非遗系统性保护省域标杆 迭代升级全省11个人类非遗项目保护机制,全面落实“一份保护规划、一套完备档案、一本普及读物、一套校本教材、一个宣传视频、一个专题展览、一系列联创作品、一份发展报告”保护措施,探索人类非遗保护“浙江模式”。牵头做好“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多省联合申报项目的履约工作,制定项目整体保护规划。强化人类非遗项目及其保护对策研究,出版一批研究成果。围绕丝、瓷、茶、二十四节气等人类非遗项目培育一批品牌活动。高水平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保护、传承工作,实现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跃升。

  ◆其次,打造“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矩阵 围绕丝瓷茶文化、宋韵文化、南孔文化、吴越文化等浙江文化标识,高水平建设15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凸显区域文化形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提升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

  ◆打响“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品牌  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系统性保护,做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省保护发展联盟,建设“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展示馆;建成100家省级“非遗茶空间”,400家市、县(市、区)级“非遗茶空间”;深化“茶+万物”模式,发展“茶+美食”“茶+养生”“茶+保健”“茶+医药”等业态,拓展“茶非遗”生活应用场景;全省联动做好“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

  ◆激活“浙风古韵”文化基因 深入开展重点非遗项目文化基因专项解码与激活工作。开展“浙风古韵”词牌曲牌整理活化行动,制定“1+10+N”工作计划。“1”指建立一个“浙江省数字词牌曲牌库”,对接“浙里文化圈”,实现“一屏看全局,一键达预览,一触品经典”。“10”指评选“十大曲牌词牌复排精品”,指导各地开展传统戏剧复排、展演及交流。“N”指多举措开辟戏剧活化新赛道,开展区域试点,深化词牌曲牌艺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推出一批戏曲词牌曲牌活化主题品牌赛事,促进传统戏剧传播与活化。

  做出示范,开启“非遗+N”文旅融合新路径

  非遗馆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持续贡献新力量、注入新动力,形成强大的“非遗馆的力量”。

  本次“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8届。在这里,大家阐发学术观点、分享实践案例,提供科学方案并关照非遗当代的价值,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沙龙以“非遗载体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为三个议题:一是非遗展览展示创新理念的探索实践,探索非遗展览展示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二是非遗载体建设与传统工艺融合发展,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三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多维思考与阐释,为非遗载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依据。通过分享经验、交流观点、探讨策略,为新时期非遗馆等非遗展示载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为促进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而《方案》对此,特地提出了“探索非遗场馆浙江样板”,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与服务指导意见》。实施“省级第一馆”建设行动,打造浙江非遗地标。在全省建设一批非遗品牌馆、形象馆、网红馆,成为地方文化地标。探索开展全省非遗馆评估定级,提升办馆办展水平。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拓展非遗衍生品研发业务,推进常态驻馆展示展演,推出更多优质服务、增值服务。

  此外,《方案》显示,浙江非遗将形成IP集群。推出浙江“非遗嘉年华”,打造集“吃、喝、玩、赏、购”于一体的非遗活动新IP。持续举办浙江省传统工艺联创大赛,打造全国影响力的文创大赛品牌。持续办好“少年非遗说”,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打造全国非遗普及传播第一品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IP。实施非遗品牌扶持计划,推动高端产品研发,促进非遗品牌与国际大品牌合作,培育非遗高端品牌,扩大消费人群。到2027年,打造非遗高端品牌100个。

  最后,拓展“非遗+”新经济也将是浙江文旅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方案》明确将发展“非遗+时尚经济”,细化到每年举行50场以上非遗主题时尚秀;深耕“非遗+夜间经济”,依托非遗项目发展夜游、夜购、夜食、夜娱等业态;发展“非遗+国潮经济”,以非遗的跨界植入、元素转化、时尚设计,形成非遗消费新热点;发展“非遗+青年经济”,打造符合“00后”文化消费新趋势的个性化、品质化和年轻化非遗产品;发展“非遗+视听经济”,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技术手段,打造一批非遗视听产品。


江南游报 文旅浙江 00003 看“浙”里如何点燃“非遗薪火” 2024-09-05 江南游报2024-09-0500006;江南游报2024-09-0500008;江南游报2024-09-0500009;江南游报2024-09-0500011;江南游报2024-09-0500013;江南游报2024-09-0500010;江南游报2024-09-0500014 2 2024年09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