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奖揭晓!
宁波非遗夜:花好月圆奏响浙韵新乐章
为加快推进文化基因活化,打造“重要窗口”新时代文化标识,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的2024“非遗薪传”第二届浙江传统音乐暨戏曲音乐新创作品展演活动及颁证仪式于9月11日至12日在宁波举行。
作为“宁波非遗主题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展演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面向社会征集到91个项目(节目)。这些作品不仅包含传统音乐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在传统戏曲曲牌和声腔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戏曲音乐新创作品,立足文化基因挖掘、利用、转化并形成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实践成果。
经过专家组的最终评选,舟山渔工号子《阿拉抲鱼人》、象山《渔民号子》、嵊州吹打《九州方圆》、缙云丝竹锣鼓《婺韵锣音》、舟山锣鼓《闹海》以及琵琶艺术《小霓裳曲》荣获非遗薪传奖,宁波混声合唱《阿拉村里的巧匠郎》、金华《诗路钱塘》、余姚《双花》、缙云《轩辕锣鼓》以及戏歌《诸暨西路乱弹》《双推磨》荣获最佳创作奖。此外,通过近14万网友的投票,《双阳公主》《姐妹易嫁》《何以缑城》荣获最受欢迎作品奖。
12日晚,2024宁波非遗主题年“花好月圆迎中秋”主题晚会与颁证仪式在宁波大剧院同期举行。晚会在缙云县的《独角戏花台场》和《轩辕锣鼓》节目中拉开序幕,激昂的鼓点与铜管乐器交织,瞬间点燃现场的热情。
随后,“丝竹声声·曲韵悠长”与“古曲新唱·浙韵流芳”两大板块的多个节目轮番上演,既有匠心独运的传统音乐,也有基于浙江戏曲音乐新创的作品,让观众在悠扬的竹乐与高亢的渔歌中,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大海的壮阔。晚会在合唱作品《阿拉村里的巧匠郎》浓浓的“宁波味”中落下帷幕,观众席掌声雷鸣。
“谁说00后不喜欢传统文化,今天看完整场演出,将我们浙江的传统音乐娓娓道来,有传承、有创新,让我一瞬间穿越时空,真的为他们点赞。”一位观众在晚会结束后兴奋地表示。
“我们几代作曲家都倡导用优秀的传统音乐来继承创新,这次的展演是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现。”评选专家组成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翁持说,此次在宁波的展演节目很多都呈现了不错的创意,令人眼前一亮。“此次展演展示了浙江传统音乐的持续焕新,以更年轻的姿态和更青春的面貌,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也让浙江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找到了新时代的文化坐标。”
评选专家组成员、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杜如松,对宁波合唱团的作品《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印象深刻,“这个作品既保留了原来传统的合唱形式,又融入了很多巧思,让人感受到一份‘透骨新鲜的宁波风情’。”据介绍,《阿拉村里的巧匠郎》采用甬剧小调《三番十二郎》进行主题创作,用宁波方言演唱,歌曲中运用了大量衬词描述了木匠、花匠、厨师匠、裁缝匠四个能工巧匠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景,曲调活泼诙谐又不失抒情优美,展现了浓郁的宁波地方特色。
浙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这也使得浙江的传统音乐地域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守正还要创新,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和参与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杜如松欣喜地表示,“这次展演看到了有许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我们非遗的传统音乐真是后继有人。”他寄语年轻人,在创新的同时,最重要是要把传统音乐的“魂”传承下去,让非遗活起来。
(本文由活动主办方供图)
◎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郑智颖 陈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