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族舞剧《花木兰》
惊艳亮相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吕佳银
9月14日晚,由宁波市演艺集团打造的原创民族舞剧《花木兰》作为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参演剧目和“明月耀香江”“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节目之一,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以团圆之意与香港观众齐迎中秋佳节。
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手持长剑的巾帼风采、花前月下的双人起舞……舞武结合的创新演绎和极具中式美学风格的舞台一经呈现,便让现场观众惊艳。
据了解,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策划,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项目和延伸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旅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藉以弘扬中华文化。这些作品或有着卓越的艺术品质,或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我们还特意将舞剧《花木兰》演出纳入了香港文化中心三十五周年志庆节目,对剧院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希望能在中秋佳节之际带给市民中国故事和中华美学的艺术享受。”据香港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演出讯息官宣后就颇受关注,14日、15日晚这两场演出票全部售罄,“《花木兰》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受欢迎,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这次文化节最让我有购票冲动的就是《花木兰》,主要想看看花木兰的巾帼形象如何在舞剧中得到演绎,二来因为她的故事家喻户晓,我熟!”进场前,香港观众吴女士表达了对演出的期待。
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完成使命、追求爱情到回归和平与自由,一条“自我发现”与“自我认同”的故事线在舞台上徐徐展开。一幕幕起承转合,在舞剧《花木兰》中,坚韧与柔情并存的“木兰”被赋予多重性格。
《花木兰》深深勾起港人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感,拉近了与香港人民的心灵距离。“不管对于内地还是香港,花木兰其实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剧中代父从军的孝道和敢于抗争的民族气节令人动容。”香港观众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在传统佳节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有了更不一样的感觉。”
“太喜欢了!之前对宁波的印象是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没想到舞台艺术作品也这么令人赞叹。”香港观众郑女士表达了对于未来看到更多宁波艺术精品的期待。
“相较于一次巡演,这次更多的是一次文化的‘对话’。”宁波市歌舞剧院院长刘蔚说,作为享誉国际的中国文化IP,“花木兰”一边连接着古老的历史,一边又在现代文化中焕发新生,“两者融汇交错、相得益彰,恰好也从另一个角度呼应了甬港两地文化的共同特征:开拓创新与开放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花木兰》此次赴港还专门安排了“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在9月13日下午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公开彩排,邀请了香港十余所中小学共1400名学生参与。一名香港学生说,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题材的民族舞剧,剧中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婀娜多姿的铜镜舞让她印象深刻。
作为享誉国际的中国文化IP,“花木兰”曾有过影视、动漫等多种艺术改编和创作,在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当下,尤为凸显出被广泛接受和欣赏的国际化趋势。舞剧《花木兰》诞生于宁波,自2017年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在超百场的海内外巡演中圈粉无数,不仅摘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桂冠,还频频亮相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哥伦比亚“中国文化月”等国际知名艺术节展。此次以民族舞剧的形式登场亮相,让香港观众惊喜之余更有惊艳。
“以艺术凝聚同向同行的力量,舞剧《花木兰》一直在路上。”宁波市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甬港两地渊源深厚、文化相亲,期待在《花木兰》之后推动更多作品来到香港,从文化交流层面上演绎更加精彩的‘双城故事’。”
(本文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