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访谈

文章导航

方寸守衡

  方寸守衡

  ◎ 记者 王 珏

  张小明,西泠印社著名篆刻家吴振华先生弟子,创办杭州现代印社,专门从事书法篆刻工作。

  一盏明亮的灯,一张老旧的桌子,张小明一坐就是大半天。 篆刻对于他而言,也许是探知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他的生活围绕着篆刻,荡开一层层的涟漪,最终达成多维度的平衡。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沟通。古人说,无癖好不可深交。人,要有一个自己的支点,并以此完成生命与天地之间的守恒。如果没有这个支点,如赶集般的顺着世间的洪流奔向并不可知的未来,那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是的,篆刻对于张晓明来说,是探寻生命价值的过程。他说,不入迷不出奇。

  何为迷?何为奇?

  迷,是内心的一种沉静。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这阿房宫与我们的大千世界何其相似,繁华多姿,绚丽多彩。有一些人的迷,是迷于虚幻, 迷于万象,故而失去了本真,成了迷失。还有一些人于这万象之中择一事物,沉于其中,以生命与其建立联系,生命的价值便与这个世界有了沟通,故迷而不失。

  迷,也是与天地的一种融合。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源。有时候我们要忘了世俗的欲望,才会寻得见内心的桃花源。于是,迷就成了另一种清醒。

  “入迷”是一种忘我,忘了世俗评价,忘了世间万象,忘了物质得失,眼中唯有迷之方寸,却天地由此变得开阔。中国印,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对于篆刻,张小明一入迷便是40余年。而对于篆刻的研究,张小明穿过几千年的篆刻文化,追踪秦汉,打破地域的限制,并蓄诸派。于此入迷之间,他的篆刻作品更显现出自然、大气、敦厚、古朴的特性。与众不同,视为出奇。

  张小明如今回忆自己入迷的过程,就如《桃花源记》中所写,“遂迷,不复得路”。“什么时候开始入迷,现在回忆倒是很难去判断。就是我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书法、篆刻和绘画。因为喜欢就废寝忘食的去学习研究和实践,刨根究底去摸清篆刻艺术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印章的起源、门类和发展史。”张小明说。

  迷而不失,博采众长

  对于篆刻的学习过程,张小明如数家珍。

  他说,学习篆刻,首先要清楚“印从书出”,先有文字才有印。书法、绘画是篆刻的基础。“年轻时我临摹了中国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充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搞清篆刻书体灵魂及印章风格,就能把握传统精髓。古代留下的篆法秦权,砖铭瓦当和钱币、封泥、古陶、石刻碑帖及古玺秦汉印印谱。后隋、唐、宋、元和明清各文人加入篆刻流派并系统加已临摹学习,古为今用及把近现代大家,浙派西泠八家,如有代表大家,吴昌硕(石鼓文入印);王福庵(秦小篆细朱文入印)丁敬(汉摹印篆入印)邓石如、徐三庚、赵之谦、邓散木、齐白石等,都有自己个性书体,对照学习,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并创作。”传承或许是张小明入迷之后的明灯,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他越走越深。从古代玺印入手,研究中国的印学史,因为汉代开始印章成为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的印信,他又特别从秦印入手,熟读汉印。为了弥补自己研究中的不足,张小明还拜名家为师,虚心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和水平。

  在不断深入研究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张小明结合时代的主题,创新方法、创新印材、创新主题,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

  不同的篆刻内容有不同的书体、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风格面貌,张小明希望在传统精华上更进一步发展创新,使作品不做作,自然灵动,并以此创造出有不同生命的篆刻艺术作品。

  “出奇”不是“为奇而奇”

  “篆刻是书法、绘画的结合,是“铁笔书法”。印面讲究的章法,轻重、虚实、疏密、呼应等等关系各得其宜。镌刻讲究刀法、笔法,运刀就是运笔,字法、章法、笔法和刀法必须完美的统一,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作品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情感风貌,或秀丽、或古朴、或敦厚等,还必须具备精、气、神,这样才能达到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张小明说。

  “和谐”便是一种守衡,不多不少刚刚好。一个好的篆刻作品,就和人的一生一样,有阴有阳,有虚有实,但最终都会呈现一种刚刚好的境地,由此,也无风雨也无晴。张小明的作品,便传递了这样的感受。

  作品是作者观世界并由此观心的产物。在张小明的作品中,不论是从完整度来看,还是从其间的每一个字来看,都可以见其烂熟于心的篆刻技巧和随心而动的艺术语言。

  心,是人与天地之间守衡的计量

  对于篆刻艺术而言,它是古老的艺术,印材和工具基本不变,但是,所呈现的内容却是与时俱进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走过不同的心路历程,他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篆刻艺术是生命和这个世界对话之后的表达。

  张小明经常思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尤其篆刻艺术,如何使其从简单的印信变为雅俗共赏的篆刻艺术作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我创作的“兰亭序”作品,材质选用自然形朱砂石片(萧山当地产石),以秦小篆印和铁线小篆全文阳刻,并用单刀阴刻作行楷,作品可立面观赏,是一件印、书法、碑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作品,也是古代篆刻作品里没有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印章传统向综合篆刻艺术发展的探究,拓宽了篆刻艺术天地。”张小明说。这样的思考,是对时代的思考,也是对篆刻艺术的思考。入迷,复而出奇。思,便是这二者之间的通道。

  篆刻艺术如此,工艺美术亦是如此。作为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门类,张小明把篆刻艺术放入工艺美术的大范畴中,打破传统的禁锢,构建新的艺术审美。“美术工艺是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物品,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我主要从事篆刻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必须看到这个大方向,然后“因材施艺”,根据不同材质及不同形状来选择不同题材,这个很重要,不是一刀切,要有所选择构思加以美的创造,比如用不同的材质来作篆刻艺术,材质形状色彩,上面雕刻印钮适合哪种题材,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自然形等,首先考虑那一类,不同内容有不同的风格。”这是张小明的迷而不失。

  对于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张小明也有自己的理解。“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比较合适,这样作品才有新意,才会有‘巧夺天工’的作品。当然,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印宗秦汉’这是篆刻的入门,有了这个基础,也就掌握了传统印篆(摹印篆),但光学会了这一点只能说是传承。”

  古人为古之今人

  在继承篆刻艺术的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古代篆刻大师的艺术风格、款式,而是在充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今人之心感古人之怀,并以新的观念和风格从内容、意趣、流派、刀法、篆法、边款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从而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达和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继承才有价值,才能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随着时代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篆刻家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保持本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从不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富有文化意味、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的篆刻作品来。”传承和创新本也需要在守衡中前行。

  在悠久的历史中,篆刻艺术从战国古玺,到秦印、汉印,逐渐突破了原有的信用凭据功能,被文人墨客当做文学、书画之外又一抒情表意的艺术载体。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时俱进。艺术只有紧随时代,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服务社会、服务受众,从而成为历史的承托者。

  同时,篆刻艺术还要打开时代的截面,既要以文字、绘画、美学等作为知识基础,同时也要以美术、工艺、设计等作为技术支撑。篆刻艺术要有画的境界、诗的境界、更要有书法的境界,这样才会有篆刻家的思想境界。

  “篆刻家要有当代观念,一切当代的优秀作品都是历史的长期积累、发展、扬弃、变化而成的,当代创作中贮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而当代篆刻在后人眼中又成为历史,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当代的审美立场,去发现、认识、汲取历史的遗存,从而创作出适应当下审美需要、审美环境和审美心理的书法篆刻艺术。”


江南游报 访谈 00011 方寸守衡 2024-09-19 江南游报2024-09-1900006;江南游报2024-09-1900007;江南游报2024-09-1900009 2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