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博视点

上山文化又一重磅考古发现
迄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在这里

  上山文化又一重磅考古发现

  迄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在这里

  ◎ 记者 陈 冲 供图 浙江省文物局

  “考古中国”上新了。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共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新成果。

  其中,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皇朝墩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这一考古新成果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浙赣湘联合申报考古中国项目

  研究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形成

  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距今约10000-8500年。2006年11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经过24年的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在浙江省金华、衢州、绍兴、台州等4个市12个县(市、区)先后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这些遗址以钱塘江流域的金衢盆地为分布中心,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森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说,“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是浙赣湘三省联合申报的一个“考古中国”项目,一年多以来三省齐头并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浙江省主要以上山文化为工作重心,其中上山文化遗址数量已经增加到24处,上山,下汤,湖西三个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张森表示,这次皇朝墩遗址的发现,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遗址的大环境及遗址的完整结构,还发现了成规模的早期水稻田,可以说这个时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框架已经逐渐清晰起来,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形成阶段;同时,我们在过去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稻田寻找方法的基础上,在皇朝墩遗址考古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寻找早期古稻田的研究方法,包括前期的野外调查,系统的勘探取样,植物考古分析,重点位置试掘确认等,相信随着这种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未来我们会找到更多的早期水稻田,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探索。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外,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为江淮东部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址,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发现有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探明有多条沟类遗迹将遗址南部划分为5个区域,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古水稻田考古研究又一重要成果

  发现迄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皇朝墩遗址地处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金衢盆地西侧,衢江北岸,是一处自上山文化中期(约9300BP)延续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约8000BP)的环壕聚落遗址,是上山文化的第22个遗址点。

  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发现该遗址,2022年对遗址及周边进行全面考古勘探,2023-2024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今年9月初,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经考古勘探发掘确认,皇朝墩遗址主体由2处台地及1条环壕组成,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环壕周长约902米,宽约7-27米,围绕1号台地及2号台地分布。

  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8900平方米。2号台地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发现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百余件。环壕围绕2处台地,周长约900米;通过解剖发掘,确认了台地及环壕营建于上山文化中期,存在多次修整迹象,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逐渐废弃。

  水稻田位于环壕东侧存在约1.5万平方米的低洼区域,经检测,该区域的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超过5000-7000粒/g,发现水稻植硅体的区域成独立块状分布,从而确认其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存,这是继发现田螺山、茅山、施岙等古水稻田后,古水稻田考古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填补了上山文化古水稻田的空白

  稻作文化源头推进距今1万年前

  皇朝墩遗址古水稻田是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水稻田的首次发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更有力地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上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皇朝墩遗址格局清晰、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为研究上山文化遗址的选址、聚落景观、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皇朝墩遗址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层位上下叠压,器物之间有较强的源流关系,对研究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完善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在皇朝墩遗址古稻田考古过程中多学科合作,通过田野勘探、植硅体分析、考古试掘、测年确认、土壤微形态研究等系列工作,最终发现古水稻田,为古水稻田考古研究提供了经典案例。

  据悉,上山文化遗址群向公众展现了一系列有关上山文化遗址与稻作起源相关的田野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它的发现是考古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上山文化不仅将稻作文化源头推进距今1万年前,还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和考古发掘,逐步揭示了野生水稻从采集、利用到驯化的全过程。


江南游报 文博视点 00006 上山文化又一重磅考古发现
迄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在这里
2024-09-19 江南游报2024-09-1900006;江南游报2024-09-1900007;江南游报2024-09-1900008;江南游报2024-09-1900009;江南游报2024-09-1900010;江南游报2024-09-1900011 2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