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忠良:每个人都在寻找回乡之路
骑行在街巷,迎面而来,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载着孙子。应该是刚放学,孩子抱着老人从车后座探出头来,笑容纯粹。忽然间就打动了我,像是望见了乡间的小路,承载着所有行人的归去。
前几日采访应忠良先生的时候,读到他写的书籍《乡亲不老》,封面上写着“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竟然染上了些许游子的心情。
何人非游子?我问自己。杨柳岸,夕阳边,天涯路远,日暮乡关。
《乡亲不老》,或许也有着应忠良先生归来未晚的心绪吧。
应忠良:每个人都在寻找回乡之路
◎ 记者 王 珏
合上千山万水,独向白云深处,割下一方沧海,支起无边岁月。
“故乡”是应忠良的信仰。那是生活的故乡,也是生命的故乡。
“我的梦还是我的。”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过去未必过去。
陷入回忆的时候,所有的过去都是经岁月咀嚼之后的人生。就像在应忠良的回忆里,时间不过是一条绳索,捆绑起了不同的阶段,结绳记事一般,记录着人生的收获几何。
应忠良出生在1961年,他的童年和求学时代都被打上了特殊的时代烙印。“当时不知梦想为何物?不过是受家中父辈的影响,颇爱读书。”
第一次高考失败,他没有气馁,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他的高考经历充分展现了其果断和适应能力。从最初考虑报考理工科,到后来因各种原因弃理从文,他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杭州大学政治系录取,成为村里的首位大学生,这无疑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他回忆中的一个结点。
在这些结点中,还有初入社会、平步仕途、果断下海、收获成功等,翻开是长长的人生阅历。如今回过头去看,就像抖开了时间的结绳,数着数着,又团在了一起。人间太大,人间的人也太多。
“喧嚷世间,明见自己。”
应忠良曾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也曾是一名商人,但于内心深处,是一个文人。如此眼里的世间,自然便多了些别的味道。文人常说的“游子”,便也成了在世间萦绕于心头的愁绪。小说中的“侠客”,便也就成了在世间追寻的江湖。于是,他悄悄的乐,也悄悄的悲。
大多数的悲喜会酝酿成对这世间的执着。
应忠良的执着是从文化到生命的思考。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那么多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精神,而我们却如入宝山,空手而归。那原本应该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应忠良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将忠、孝、礼、义、信,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扒拉出来,“这个社会需要这些精神。”他说。
他在故乡永康寻找现代的孝道故事,整理成册,大力推广。“这些才是时代的强音。”说起这些孝道故事,他记得每一个故事中每一个人的名字,就像在介绍一位熟悉的故人,仿佛那就是故乡的样子。
2011年起,应忠良联合浙江省文明办、浙报集团、省老年学学会,在全省范围发起举办“浙江孝贤”大型公益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九届,成为浙江精神富省的一个重要品牌和全省文化领域的一张“金名片”。
所有的文字,所有经历过的人和事,最终都会沉淀在生命里。这些书籍和故事,是应忠良对于生命和时代的反思,架构起他对于“故乡”的信仰。
“厚重是因为有历史,温柔是因为有真情”
文人对于时代是敏感的。这样的敏感使应忠良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痛苦与无奈,“故乡”便成了精神的桃源,他把对“故乡”的向往凝聚成了纸端的畅想。
他的《乡亲不老》一书,更是他对故乡情感的集中体现。这本书耗时十余年,选取了25位生活在其老家的父老乡亲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
老父亲的厚德温仁、乐善好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儿女前行的道路。母亲的百折不挠,含辛茹苦中蕴含着恒久绵长的爱意,如大地般坚实而温暖,给予儿女力量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的应爱莲……这世上,多少人,多少事,谁又还记得呢?
应忠良看见了,记下了。
他以记录历史的态度,让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鲜活且丰满。
“聚焦他们,不光是一种眷恋,一种回望,一种追忆,更是一种重逢,一种致敬,一种审视、反思和呼唤。这是游子对故乡的再一次回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他心中的故乡。“这些事,这些人,原本该是没有目的的,但回望时发现,他们达到了很美很远的地方。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事物,因太强的目的性而离初衷越来越远。”
在阅读《乡亲不老》这本书籍时,一种沉默的感动始终萦绕心头,所谓既厚重,又温柔,大概是这样一种体会,厚重是因为有历史,温柔是因为有真情。
“人有深情,就可以自成世界。”
秋往春来,物是人非,时间落在故乡的人、物、事上,也让他从中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样子。
《乡亲不老》是应忠良生活和生命间的“绳索”,经由他重组的文字释存,是与世界的一种沟通,而这些文字铺成了一条路,让他与故乡遥遥相望。
当代的人或许更有如此的感悟,在我们的内心中,哪怕就在故乡此地生活,故乡的名字也会慢慢的变成记忆中的一种无法触摸的光,渐渐地凝聚成一种符号。
故乡在应忠良的心里,已然成为了灵魂的高地。“我接下来还会去采访很多老人,每一个老人都是一座‘图书馆’,记住这些远去的背影,可以更好的刻画时代与生命的样子。”应忠良说。
而正如《乡亲不老》一样,看见来路,才可归去。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地理上的空间,而是一种辽阔与宁静的心情。很多遥远的事物会帮助我们唤醒这种心情,从而帮助我们回到故乡。”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