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峰:以岩画为魂,绘千年文脉
苏雪峰:以岩画为魂,绘千年文脉
◎ 记者 王 珏
杭州的三月,春雨迷蒙,绿意在水汽中一点点洇开。
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工作室里,在苏雪峰绘画的一幅水墨《西湖烟雨》前,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悄然展开。这场对话不仅是苏雪峰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深度反思,更是其以岩画为原点,探索文明基因现代转译的艺术实践。
贺兰山的六年拓荒
艺术是对人生的解读。
苏雪峰的艺术起点,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贺兰山岩画保护工作。彼时,他带着拓印工具与笔记本,孤身深入贺兰口峡谷,在六年间系统记录了2000余幅岩画图像。这些拓片不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更成为他构建“线性艺术谱系”的重要依据。他发现,贺兰山岩画与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砖在符号系统上存在深层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早期宇宙观的视觉表达。
这种认知源于一次偶然的对比研究。当苏雪峰将贺兰山岩画的“太阳神”图腾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并置时,二者螺旋上升的构图模式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他意识到岩画绝非孤立的文化遗存,而是史前文明与后世艺术之间隐秘的对话通道。这些符号系统承载着集体无意识的视觉记忆,如同荣格笔下的“原型意象”在当代的视觉转译。正如岩画研究学者陈兆复所言:“岩画是史前文化的‘活化石’,其符号系统承载着集体无意识的视觉记忆”。
在贺兰山的那些日子里,苏雪峰常常在晨雾未散时出发,背着沉重的拓印工具穿越嶙峋的岩壁。风沙裹挟着粗粝的砂石拍打在脸上,却拂不去他眼中对古老符号的痴迷。他记得有一次在阴山支脉的岩壁上发现了一组狩猎图,岩画中的野马鬃毛在拓印纸上呈现出奇异的金属质感,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猎手们短促的呼哨声。
三元创作体系的诞生
在苏雪峰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有传统水墨,也有西方油画,很难想象这些出自于一个人。
1990年代的深造经历,让苏雪峰的艺术视野得以拓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系统学习中,他完成了从技法传承到理论升华的跨越。在清华大学高研班,他提出的"艺术创作需深挖文化根系"理念,引发学界广泛共鸣。
这种创作观在《太阳神》系列中得到充分体现。该系列以贺兰山岩画为原型,通过油彩浓烈质感重构东方神秘主义,既保留了岩画的原始张力,又融入文人画的意境表达。苏雪峰说,这种“油画写实、国画写意、新艺术创新”的三元体系,实质上是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艺术范式,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视觉语法。
在技法层面,苏雪峰创造性地运用“岩画符号学”。在《爱莲说》中,他将甲骨文“莲”字与荷花意象结合,通过墨色留白实现“虚实相生”,这种创作实践印证了荣格“原型意象”理论,即艺术是集体无意识的视觉显现。在《山海经》系列中,以中国画线条勾勒山石结构,油彩渐变表现光影层次,这种“形似与神韵的辩证统一”,实质上是对敦煌壁画“凹凸晕染”技法的现代转译,形成独特的“岩彩光影”风格。
原始基因的现代性重构
苏雪峰对毕加索、米罗的推崇建立在对文化本质的洞察上。他发现毕加索晚年和平鸽的螺旋曲线与贺兰山岩画符号存在基因同构,而米罗的抽象画作中隐含着原始狩猎文化的图腾记忆。这种认知推动其创作中“东方写意与西方光影的平衡实验”。
在一系列中国传说的系列画作中,苏雪峰以中国画线条勾勒山石结构,用油彩渐变表现光影层次,实现“形似与神韵的辩证统一”。这种创作手法既延续了敦煌壁画“凹凸晕染”的传统技法,又吸收了印象派的光影语言,形成独特的“岩彩光影”风格。
这种跨文化的符号共鸣,让苏雪峰更加坚信:“艺术是原始基因在时空长河中的重新编码”。
守护与创新的动态平衡
作为灵隐寺云林书院艺术顾问,苏雪峰将佛教“正念”观融入创作,提出“艺术需承载文化厚度”的理念。他近年创作的《西湖十景》系列,将甲骨文、六爻八卦与山水画结合,试图构建"自然-人文-宇宙"的三维艺术场域。这种创作实践呼应了巫鸿"空间考古"理论,即通过艺术作品重构历史场景的时空维度。
在面对“岩彩画家”或“国画家”的标签时,他强调“学者型职业画家”的身份认同。这种自我定位体现在其“每幅作品都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的创作观。正如贺兰山岩画历经千年风化仍生生不息,艺术亦需在传承中完成文化基因的迭代。
文明对话的视觉语法
苏雪峰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通过岩画这一“文明活体”,构建跨文化对话的视觉语法。其作品既承载着贺兰山的史前记忆,又闪耀着现代艺术的光芒。正如他自己所言:“真正的艺术语言终将超越文化边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符号。”
这种创作实践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视觉范式。
在工作室的角落,一尊贺兰山岩画拓片的复制品静静陈列。这些历经千年风化的原始符号,通过苏雪峰的笔墨重构,正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这或许正是文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那些刻在岩石上的古老印记,终将在艺术家的创新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苏雪峰,现为中国油画家协会会员、浙江开明画院特聘画师、中国书法草书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上城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国际岩画研究会杭州分会会长、杭州大名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钱江潮书画艺术院院长、云林书院艺术顾问、国画讲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