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Top100文化服务菜单首单落地
百单文化盛宴开启全民共创时代
浙江省Top100文化服务菜单首单落地
百单文化盛宴开启全民共创时代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金 笑 供图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5月底,一纸覆盖全省的“文化服务菜单”在浙江掀起热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创新推出的Top100“文化服务菜单”,以“群众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团队接单→社会评单”的闭环模式,打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传统困局。6月8日,随着绍兴阿卡贝拉人声乐团(聚·人声乐团)正式“接单”嘉兴南湖音乐厅演出,这份满载100个优质文化项目的“菜单”迎来首单落地,标志着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从“普惠供给”迈向“精准滴灌”的新阶段。
菜单背后的“文化富矿”整合
在“浙里文化圈”平台点开这份特殊的“菜单”,仿若打开一本立体的浙江文化图鉴。既有《兰亭序》主题古琴雅集、越剧《梁祝》经典选段等传统文化精髓,也包含实验话剧《浪潮》、现代舞团《数字江南》等先锋艺术形态;既可见杭州运河畔的室内音乐会,也能寻到丽水古村中的民间灯舞表演。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菜单从全省报送的1200余个文化项目中精选而出,70%源自基层文艺爱好者创意,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传统现代多元融合”的供给矩阵。
“以往公共文化服务常面临‘有什么送什么’的被动局面,现在通过菜单式供给,群众‘想吃什么’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导向。”该负责人表示,平台上线仅一周,点击量突破50万次,“越剧名段《祥林嫂》”“宋韵点茶体验课”等项目成为热门“菜品”,折射出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作为菜单的“点单中枢”,“文化服务菜单”实现了三大功能突破。首先是需求可视化。用户可通过“心愿单”模块提交想看的演出类型、期望时间,系统自动生成区域文化需求热力图;其次是资源地图化。整合全省剧场、非遗馆、文化驿站等场地资源,配套交通导航、座位预约等服务;最后则是评价闭环化。设置“满意度打分→建议反馈→服务改进”通道,推动文化服务持续迭代。
当阿卡贝拉遇见“歌城”文化
初夏的嘉兴南湖,蝉鸣与琴音交织。绍兴聚·人声乐团的无伴奏人声演出,以《夜空中最亮的星》的空灵和声拉开序幕。这场演出不仅是听觉盛宴,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文化对话——乐团特别改编了江南民谣《外婆桥》,用阿卡贝拉的现代编曲重新诠释水乡韵味,引发台下中老年观众轻声和唱。
“选择绍兴团队,正是看中其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上的探索。”嘉兴市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解释,南湖作为“歌城”文化品牌发源地,拥有20余支本土合唱团队,但长期面临“走出去难、请进来贵”的瓶颈。此次通过菜单点选省内优质团队,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降低成本,既让本土团队近距离学习专业技法,又为群众送上高性价比的文化大餐。
南湖的点单逻辑中,深埋着对地域文化脉络的考量。南湖区环城河畔的通越门、望吴门遗迹,见证着吴越文化在此交融的千年历史。“绍兴属越文化核心区,嘉兴处吴越交界带,两地艺术交流本就有天然基因。”当地文化学者指出,此次演出不仅是艺术合作,更是对“吴越文化同源”的当代呼应——乐团演出间隙,与南湖阿卡贝拉爱好者开展的“方言民谣创编工作坊”,就诞生了《嘉禾水韵》等融合两地方言的新作品。
根据协议,嘉绍两地将建立“三个一”机制:每年互选10个演出项目、共建1个创作基地、开展1次联合采风。“我们计划明年推出‘运河和声’主题巡演,让嘉兴的评弹与绍兴的莲花落同台亮相。”南湖区文化馆馆长透露,这种“点单—履约—长效合作”模式,正在打破公共文化服务“一次性供给”的旧格局。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层变革
“首单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浙江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全民共创’的新阶段。”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首单落地仪式上强调,这份菜单的价值远超100个项目本身,其核心是推动“三个提升”。
在陈广胜看来,菜单中70%的基层创意占比是最大亮点。“以往群众是文化服务的‘接受者’,现在变成‘设计者’。”他举例,温州瑞安的农民画家通过平台提交“田园画展”创意,经专业团队孵化后,不仅在当地文化礼堂展出,还入选省级菜单巡展。这种“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正在激活基层文化创造力——数据显示,菜单发布后,全省新增群众自报项目3200余个,涵盖乡村摄影展、社区戏剧节等小众领域。
“当艺术走出剧场,才能真正融入生活。”陈广胜指出,菜单特别设置“街角艺术”“夜经济文化单元”等板块,推动文化服务从固定场馆向开放空间延伸。比如杭州上城区将评弹演出搬进南宋御街茶馆,宁波北仑区在港口工业遗址举办摇滚音乐会,构建起“城市即剧场、生活即艺术”的新场景。“今年夏天,我们还将推出‘运河夜宴’系列活动,让群众在游船品茗间欣赏古筝演奏。”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透露。
在浙江乡村,文化菜单正在成为振兴“催化剂”。丽水松阳县点选的“茶乡民谣音乐会”,吸引游客同比增长40%,带动茶叶销售额提升25%;衢州柯城区的“南孔礼仪课堂”,不仅普及传统文化,更促成3家研学机构落地。“文化不是孤岛,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形成共振。”陈广胜强调,未来将重点推动菜单与乡村旅游、非遗工坊等产业联动,让文化成为“共富路上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