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景葵与《徐霞客游记》研究
编者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与文献史上,叶景葵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兼具实业家敏锐与藏书家执着的学者,以2800余部、3万余册的藏书规模,以及对文献校勘的精研深耕,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他对《徐霞客游记》的收藏、校订与题跋,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重要印记,更折射出近代学者对先贤著作的珍视与传承。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叶景葵注并题跋《徐霞客游记》抄本,恰是这一学术实践的鲜活见证。透过这部抄本,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新型”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时局中,以笔墨为舟,守护文化薪火,为《徐霞客游记》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铺就了一条坚实之路。
叶景葵与《徐霞客游记》研究
◎ 张小宇
叶景葵(1874-1949),字揆初,号卷盫,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藏书家,上海合众图书馆的主要创办人。上海图书馆馆藏有叶景葵注并题跋的《徐霞客游记》抄本,本文以此抄本为中心就叶景葵与《徐霞客游记》研究作一番揭示,以供方家批评指正。
木场巷走出的
“新型”学人
叶景葵(1874-1949)字撰初,号卷盦,自幼好读经史,16岁为生员,21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习英语,学数学,研究新学,是具有维新思想晚清“新型”知识分子。曾为湖南巡抚赵尔巽幕僚,辛亥革命后,从事实业活动,曾任汉冶萍公司经理、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总经理,商务印书馆董事、监察人,与张元济等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叶氏一生藏书成癖,尤好收藏名人稿本与批校本,藏书达2,800 余部,超过3万册,撰有《杭州叶氏卷盦藏书目录》《卷盦书跋》等。1939 年日寇占领上海,不少典籍毁于战火,先贤遗著散佚四方,叶景葵深为痛惜,遂联合张元济等知名人士奔走呼号,募集资金,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1953年,上海合众图书馆馆舍及藏书捐献政府后,逐步并入上海图书馆。
钟毓龙《说杭州》中曾例举七家杭州望族:横河桥许家、头发巷丁家、双陈巷高家、状元弄郑家、岳官巷吴家、木场巷叶家、柴木巷万家。木场巷叶家就是指叶景葵家族,木场巷南起今庆春路,北至仙林桥直街,长204米,1999年建广利大厦时拆除,即今庆春路与中河高架路交叉口西北角。木场巷叶家原籍安徽新州(即歙县),明万历期间,始祖叶逢春由安徽迁居杭州。清雍正、乾隆两朝叶氏家族中出了一个进士(叶藩),四个举人(叶果、叶经、叶菼、叶荘),一个太学生(叶肇芬),是为杭州的名门望族。
叶景葵的父亲——叶济,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历署宜阳县知县、安阳县知县、祥符县知县、补太康县知县,调署汝州直隶州知州,升补邓州知州、郑州直隶州知州,开封道道尹等职。
堂叔叶瀚(1861-1936),字浩吾,曾就读上海格致书院,入鄂督张之洞幕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上海与汪康年创办《蒙学报》。1905年,与蔡元培、杜亚泉等创办理科通学所。1908年,任云南学务公所图书课课长,1909年,任云南省图书馆第一任馆长,1911年,任云南高等学校监督。1914年6月前后,在吴锦堂资助下赴日本考察蚕业、茶业等农林业,1918年秋,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国史馆编辑员。地质学家丁文江在《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提到“叶浩吾前辈”。
堂叔叶澜,曾是杭州府学附生,后赴上海格致书院就读, 1901年赴日本东京留学, 1903年,与汪荣宝合编了一本专门解释汉语词语的专著——《新尔雅》,与叶瀚合编《算学歌略》《地学歌略》《天文歌略》,也是清末民初一位 “新式”知识分子。
一部《徐霞客游记》的
文献密码
《卷盦藏书记》是叶景葵收藏书籍的笔记,他的藏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进行分类,《徐霞客游记》收录在“史部“,“史部”同时还收录了《水经注》《邦畿水利集说》《游志续编》等地理、游记等书籍。叶景葵收藏的《徐霞客游记》是“乾隆以前精抄本,钱牧斋撰本传,附嘱仲昭刻游纪书”。钱牧斋就是钱谦益;仲昭即徐仲昭,是徐霞客的堂兄。附录的《嘱仲昭刻游纪书》是钱谦益写给徐仲昭督促整理刻印《徐霞客游记》的信。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韩敬榜进士,翰林编修。天启元年(1621),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崇祯元年(1628)七月,晋升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的《嘱仲昭刻游纪书》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提醒徐仲昭“急为编次”,抓紧编辑,请求“好事”的爱心人“授梓”,这里“梓”是指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授梓“就是刻印意思。
之后,叶景葵具体介绍此书基本情况:
康熙己丑杨名时《序》,又庚寅(年)《重录序》:“前抄出于宜兴史氏,字多讹误,又有删减,易置处亟为改正添入,重录一过”,后跋云:“霞客徐君所著游记,卷帙甚烦,熟闻而未见。兹于乾隆癸卯岁三月廿有三日,偶向书贾问及,遂获此抄本,大惬素志。但思抄是编者煞费苦心,惨淡经营,非半载不能办,予则安享其成,所费又不多,岂不大幸!(下略)改亭□子记”。板心有“蔬香亭清课”五字。“曾在姚古香处” 朱文方 “清烟红雨山房姚氏藏” 朱文大方。
笔者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有此抄本电子版,学界称为“杨名时抄本”。
还原《徐霞客游记》的
本来面目
1935年10月, 叶景葵游览黄山之后,检阅《徐霞客游记》,并题跋:
乙亥九月,游黄山归,检阅是书,游黄山前后记略,以意校改,讹字未尽。景葵”“此本出于杨冢宰抄本,乙亥初睹知不足斋钞本,首卷《游天台山日记》有鲍渌饮校笔,系依杨本对校者,照录一过,是正数字,并证明此本确依杨本传钞。惜鲍校并非全豹,鲍校又引丁本与杨本及知不足斋本异文颇多,盖知不足斋所据本,亦与杨本为近。余意以证明杨本为主,故不录丁本。
杨冢宰,“冢宰”为官名,这里是指杨名时。 杨名时(1661-1737)清代兵部、吏部尚书, 字宾实,号凝斋,江阴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康熙四十一年,为顺天学政,后升为翰林院侍讲。后因父母亡故,返故里服丧,并于康熙四十九年手录、校订《徐霞客游记》十二卷,并作序。
知不足斋是中国清代藏书家鲍廷博的藏书室。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安徽歙县人,流寓浙江桐乡,喜好藏书刻书,系清中叶藏书家、刻书家与校勘编辑家。“惜鲍校并非全豹”“鲍校又引丁本与杨本”句中“鲍”是否指鲍廷博有待进一步考证,“丁本”是指地质学家丁文江整理的《徐霞客游记》。
过了五年之后,1940年2月3日,再次校读杨名时钞本《徐霞客游记》,并撰校记,以事实证明杨钞“一经改削,全失真相”。云:
《滇游日记》三月十九,‘而独不得所谓古梅之石还寺’句下,杨本删去两行四十一字:‘所定夫来索金加添,余不许,有寺内僧欲行,余索其定钱,仍掯不即还,令顾仆往追,抵暮返,曰彼已愿行矣。二十晨起,候夫不至,余乃以重物寄觉宗,令顾仆与寺僧先行。’杨本改为‘晨起觅寺僧为负,及饭,令顾仆同僧先行。’”又‘二十日缀于箐底也’下,杨本删去五十九字:‘是日喻道自漾濞下省赵州、大理、蒙化,诸迎者踥蹀雨中,其地去四十里桥尚五里,计时才下午,恐桥边旅肆为诸迎者所踞,遂问舍而托焉,亦以避雨也。’改为‘其地去四十里桥已近,以避雨遂问舍而托焉。’”“以上两条,原稿序事曲折有致,一经改削,全失真相。余谓杨钞有删削痕者如此。廿六灯下书。
为了更好检阅《徐霞客游记》,2月5日,请好友顾廷龙核对:“史序《徐霞客游记》八册望与乾隆抄本及丁文江新印本一校,有无多出之篇?示复。”
2月27日,再撰杨名时钞本《徐霞客游记》题记。云:
此本《滇游记》不分篇次,且注有第几册字样,为原稿初钞之真相。其余钞本皆出其后,前见知不足斋残钞本,目次相符,但《滇游记》分篇次,则亦在此本之后” 。此本经前人细校,又加句读,殊便浏览。粗校数卷,杨名时本有删削痕迹,何以反诋史本?不可解也。庚辰正月二十日,景葵记。
叶景葵校订并题跋的《徐霞客游记》,同时还有余绍宋的跋。此书已收录在《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一书,是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
出版单位:浙江《江南游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 少数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印刷:浙报印务公司 年定价: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