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吸引”到“价值留存”的破局之道
景区引流,仅靠优惠还不够
从“价格吸引”到“价值留存”的破局之道
景区引流,仅靠优惠还不够
如果更多的景区能够在提供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心策划一场与青年群体深度互动的历史寻访活动,组织一次能够让青年们身临其境、全方位感受的文化探索之旅,或者搭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示青年们多元才华和创意的平台,那么这些景区的功能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个简单的“打卡地”,而是能够转型升级,成为青年们思想碰撞、灵感迸发的“共创场”,为青年提供一个集文化交流、创意展示和思想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近期,在全国范围内,众多知名景区纷纷针对即将迎来2025届中、高考的考生们,准备了内容丰富、诚意满满的专属优惠大礼包。这些优惠措施涵盖了多个方面,考生只需凭本人有效的准考证(以及身份证),便可以轻松享受到包括门票减免、交通费用大幅优惠、各类项目体验特价在内的多重福利,旨在为考生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丰富阅历的良好机会,助力他们在备考之余也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作为暑期旅游市场中的“流量担当”,近年来,各大景区针对中、高考考生这一重要客源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呈现出日趋白热化的趋势。然而,在纷纷争抢“引流”策略的同时,不少景区的思路却仍然停留在较为浅显的“优惠即引流”的逻辑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和满足考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也缺乏对文化价值的深度耕耘和挖掘。景区若想真正赢得考生群体的“芳心”,仅仅依靠抛出福利政策的“橄榄枝”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更深层次的需求满足和文化价值共鸣上下功夫。
作为年轻一代,考生群体的出游偏好已然发生变化。他们更重视旅游的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期待在旅游中获得知识的滋养、审美的熏陶和个性的表达。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一些景区推出了力度相当大的优惠政策,但仍然难以改变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传统观光模式,游客在这种模式下往往缺乏足够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体验。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内涵的不足是当前许多景区在吸引年轻受众时面临的一大“短板”。中、高考考生这一群体,不仅仅是景区的消费主力,更是处于审美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好玩”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刺激的游乐项目或炫目的视觉场景,而是更加追求那些能够引发内心共鸣、带来深度思考和留下深刻记忆的独特体验。因此,景区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热闹氛围和折扣优惠就能吸引大量粉丝的做法,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效力。
这对景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学会讲好故事,让文化遗产开口说话;要探索创新表达形式,用数字科技、互动装置、沉浸式体验让旧风景焕发新生;要拓展公共服务功能,让景区不仅是观光场所,更成为青年学习、交流、成长的空间。
以此观之,景区对中、高考考生敞开怀抱,不能止步于“请进门”,更要着眼于“留下来、愿再来”。换句话说,不是把考生当作“暑期红利”的流量入口,而应视其为连接未来、传播文化的桥梁。
当然,我们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前众多地区的旅游景区积极迎合广大考生的实际需求,这一举措无疑正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展现出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同时也深刻体现了社会对于青年学子关怀备至的温度。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门票优惠这一单一手段,并不能够真正筑牢文化和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就如同无法仅凭一时的雪花堆积成稳固持久的“长坡厚雪”。
当考生们结束紧张的高考,满怀期待地踏上考后旅游的第一站时,他们所目睹的每一处风景、所体验的每一种文化,都将成为他们今后对社会、对文化、对生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身体放松之旅,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心灵启航之旅。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景区仅仅满足于追求短期的游客流量和表面的数字增长,而忽视了对旅游内容深度与品质的精心打磨和提升,那么终究难以真正赢得考生们内心的认可和长久的青睐。
试想,如果更多景区能在优惠之外,策划一场与青年互动的历史寻访,开展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探索,或搭建一个展示青年才华的平台,景区的功能便不再只是“打卡地”,也会成为青年思想交汇的“共创场”。这才是毕业之旅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当代景区应有的使命感与担当。
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例如,有景区推出了以“考生视角”为设计理念的主题线路,开发沉浸式历史课堂、AI文物讲解、文化剧场等新型体验项目。这种从“门票优惠”向“内容创新”的转变,正是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青春值得被珍视,文化值得被热爱。当景区能够以文化温度回应青春热度,考生们的毕业之旅才会走得更远、更深、更动人。
(据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