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特别报道·分类广告

张珂谈电影《南京照相馆》:

从细节考据到情感共鸣的守正创新

  张珂谈电影《南京照相馆》:

  从细节考据到情感共鸣的守正创新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徐 华 方 璐

  近日,2025“我的电影党课”讲座活动在浙江宁波市举行,电影《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以“光影证史,人民叙事——《南京照相馆》的创新表达与历史担当”为题进行了解读分享。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藏身于“吉祥照相馆”,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保存并运送日军屠城罪证照片的故事。该电影自7月25日上映以来,总票房已破28.9亿元,位居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榜首,刷新了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该片已宣布密钥延期至今年9月24日。

  在宁波“电影党课”讲座结束后,该电影编剧张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节点,期待通过这部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视角和中国声音。我们希望,观众在影院沉浸的137分钟,离场后萦绕心头的1小时,乃至未来的生活中,都能因这部电影有所触动,更加铭记历史,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生活。

  创作电影中每一个细节

  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于日前举行,电影《南京照相馆》获第20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奖,电影编剧张珂作为《南京照相馆》主创上台领取了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编剧奖。

  张珂特别提到该影片中一个特别的设计,电影中,一家人分离前拍最后一张照片时,父亲给孩子展示黄鹤楼、城隍庙、天津劝业场,而最后指向万里长城时,提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八个字。

  这八个字,成为无数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张珂透露,这八个字是特意加入剧本的,灵感源于现实中当代保家卫国的戍边英雄们的事迹。

  “创作有时是理性推导,有时是感性与潜意识的双向共谋,这八个字正是这种碰撞的结果——它既是父亲给孩子的最后一课,也是民族精神的代际传承。”张珂说。

  “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任何创作都要遵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谈起创作理念时,张珂提出,创作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真正的守正创新。

  “为撰写剧本,我们剧本创作团队每日在微信群中分享资料,累计研读近千万字文献、上万张历史图片,观看多语种纪录片,阅读专业书籍,深入梳理亲历者口述史。”张珂说,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每人负责特定领域,一旦发现极具价值的素材便实时分享到微信群,宛如一个专注的学术小组。所有资料最终都整合存入硬盘,确保每位主演进组时都能获得这份厚重的“历史档案”。

  同时,该电影精准重现88年前日军铁蹄下南京城的惨烈景象与民众的生存状态。“剧组以近乎苛刻的匠心,1:1复刻了诸多历史细节:日军攻陷南京后在城墙上刷白漆标注时间、士兵持刀提着人头的骇人场景等。”张珂表示,我们还研究了当时南京的老地图、市民生活资料、繁华街道、热门饭馆、流行歌曲和电影等,把普通人的生活史融入故事中,让影片更有真实感。

  用微观视角将宏大叙事

  转化为具象人性光辉

  张珂擅长在战争背景下以细腻笔触勾勒、塑造生动群像,通过环环相扣的细节和道具符号深深打动观众;他是陕西科技大学教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编剧代表作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志愿军》《南京照相馆》。其作品屡获殊荣,囊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奖项。

  “当我们决定拍南京大屠杀题材时,接触了大量史料。最让我们心绪难平的是日军拍下的暴行照片,很多盖着‘不许可’的印章,日本军方试图掩盖罪行。”张珂说,我们也认真参考了经典影片《屠城血证》,并溯源其版权作为创作素材,它讲述了中国人如何将揭露日军暴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

  照片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载体,同时也承载了和平生活的记忆。“对于中国人,它是记忆的匣子;对于侵略者,它是罪行的铁证。日军既想用照片炫耀武力,又想粉饰暴行,没想到最后照片成了定罪的‘回旋镖’。照相馆作为故事的枢纽,其象征意义正在于此——它是记录与揭露的双重战场。”张珂表示。

  张珂凭借《南京照相馆》斩获长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其价值体现在对历史题材的当代化重构——通过照相馆的微观视角,将南京大屠杀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具象的人性光辉,实现历史记忆与观众情感的双向奔赴,作品以细节考据融合情感共鸣的独特风格,为战争片提供了小切口、大视野的新范式。

  “与我以往作品都不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小小的切口——照片。”张珂说,《南京照相馆》更多讲普通人的故事。刚开始电影中“普通人”力求自保,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当“普通人”发现了“血淋淋”的事实时,这些“普通人”决定把这些照片带出去,要把罪行公之于众,那么,他们也就成为了一群平凡的英雄。

  不少观众反映伊藤这一角色让人印象颇深。张珂说,伊藤这个角色设计初衷,他不是单一个体,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化身。他象征系统性的军事与文化侵略。表面上他与阿昌做朋友,实际上对中国人的生死漠不关心,还崇拜“百人斩”的军官,虚伪而残暴。他的家族就是一部侵略史:祖父参与甲午战争,遗憾未能打进北京;伊藤则完成了“遗愿”——打进南京。我们用他影射某些日本法西斯主义者自甲午战争以来的侵华野心。最终,金老板用药水泼掉了他的伪装,使他露出魔鬼本质。

  最终真正战胜伊藤所代表的邪恶力量的,是千千万万不屈的普通中国人民。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并传递出的照片,成为战后审判战犯、将其绳之以法的关键证据。这种人民的力量与历史的审判,是贯穿全片的深刻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照相馆》对暴行场景的处理以“克制”著称,观众评价“展示暴行的镜头相对克制,难能可贵”。对此,张珂表示这是创作团队的共识:“我们不渲染暴力,如何处理大屠杀中的残酷情节,是创作者的价值判断。”

  编剧与宁波还有一段

  不得不说的“奇妙”缘分

  “我们影视行业对宁波比较熟悉,宁波有山有水,有丰富的景观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影视生产的重要基地,包括象山影视城是我们中国影视生产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很多剧组在那拍戏。”张珂说,我与宁波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奇妙”缘分。

  “我和宁波志愿者孙嘉怿几年前就认识了,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做同样的事情。”张珂说,我与宁波“奇妙”缘分,缘于一场志愿活动。

  孙嘉怿是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2017年正式踏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几年里,孙嘉怿和志愿者团队做了为烈士寻亲、烈士画像等志愿服务工作。

  2020年9月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烈士之一梁佰有烈士,寻亲成功后发现烈士生前没能留下影像资料,成为家族遗憾,为了给梁佰有烈士画像,让英雄的样子能被流传下去,于是,我们在网上相互认识了。

  今年8月,宁波影都办了一场特别的《南京照相馆》观影活动。“孙嘉怿在朋友圈提议将一顿没花出去的饭钱用来买电影票,送给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看。我看到后马上响应,最后我们包下一整场电影,117位孩子前来观看。”张珂说,宁波的好友张罗活动、宁波籍导演张弛记录活动、宁波电影集团提供免费的服务,整场观影活动让我十分感动。

  “无论是做志愿服务活动的人,还是从事电影行业的人,我们都在这个暑假,通过电影的形式将更多的爱心都汇聚在一起。”张珂说,如果有机会,我要把梁佰有烈士的故事拍成电影,让他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


江南游报 特别报道·分类广告 00008 从细节考据到情感共鸣的守正创新 2025-09-11 江南游报2025-09-1100006;江南游报2025-09-1100007;江南游报2025-09-1100008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