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艺浙江

2025中国戏剧节携42台好戏在杭城绽放

  2025中国戏剧节携42台好戏在杭城绽放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臧田文 供图 中国戏剧家协会

  9月5日晚,杭州市金沙湖大剧院灯火璀璨,伴随着运河文脉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交融,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此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国内戏剧领域的最高规格盛会,本届戏剧节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等单位执行承办,以“潮起钱塘戏韵流芳”为主题,为观众献上一场为期20天(9月5日-25日)的戏剧盛宴,更以“杭温双城展演”“惠民绿色办节”等创新举措,推动戏剧艺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北上》首演,运河史诗震撼登场

  开幕当晚,金沙湖大剧院座无虚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昕,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等领导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工作者、媒体及观众共同见证盛会启幕。

  开幕式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话剧《北上》作为首演剧目精彩亮相,瞬间点燃全场热情。这部话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的同名作品,是杭州首部以大运河为背景的大型话剧,其创作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意义。剧情以一位意大利人“小波罗”由南向北走完运河的心愿为起点,采用“古今交织”的叙事线索,串联起杭州至通州运河两端的人间世情,将一段跨越百年的运河史诗娓娓道来。

  舞台呈现上,《北上》更是打破传统话剧的边界:流动的运河场景中,榫卯结构打造的船只缓缓“航行”,多媒体技术精准重现了运河沿岸的标志性地标,让厚重的运河文脉与现代舞台技术碰撞出震撼的艺术火花。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表示,“仿佛跟着角色走了一趟大运河,既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了戏剧的创新魅力。”

  20个剧种、42台好戏,杭温双城联动惠民

  本届戏剧节的“戏单”堪称“豪华且多元”,不仅涵盖京剧、昆曲、越剧、秦腔、黄梅戏等20个戏曲剧种,还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多个戏剧艺术门类,总计42台优秀剧目将在杭州、温州两地同步上演——其中30台剧目集中在杭州各大剧院轮番亮相,12台剧目在温州开展同步展演,形成“双城联动、好戏共享”的格局。

  从杭州的演出排期来看,亮点剧目层出不穷:9月5-6日,内蒙古艺术剧院的舞剧《骑兵》在杭州大剧院展现草原儿女的英雄气概;9月7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大型原创黄梅戏《百鸟朝凤》在东坡大剧院演绎经典剧种的新表达;9月8日,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的音乐剧《八女投江》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少儿藏戏《顿月顿珠》分别在金沙湖大剧院、杭州演艺·红星剧院上演,前者致敬革命先烈,后者传递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此外,北京京剧院的新编京剧《齐白石》、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婺剧《三打白骨精》、上海京剧院的京剧《七侠五义(上下本)》等经典与创新结合的剧目,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温州的同步展演则进一步扩大了戏剧节的覆盖面,让浙南地区的观众无需远赴杭州,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戏剧演出。这种“双城联动”模式,不仅丰富了两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以戏剧为纽带,推动了浙江省内文化资源的均衡流动。

  深耕评论与人才建设,让办节“有温度”

  除了精彩的剧目展演,本届戏剧节还将“戏剧生态培育”作为核心任务之一,通过系列活动推动戏剧评论发展与人才培养。

  一方面,戏剧节延续了“一戏一评”“一剧一推介”的传统品牌活动——每部剧目演出后,评论委员会专家将与主创团队、观众面对面交流,从艺术创作、舞台呈现、文化内涵等维度展开深度评析,既为观众提供专业解读,也为创作者提供改进方向。另一方面,本届戏剧节还创新增设“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业内专家授课,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戏剧评论人才,填补当前戏剧领域“评论人才短缺”的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在9月25日的闭幕式上,还将举办“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表彰仪式,为长期致力于戏剧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颁奖。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老一辈戏剧工作者的致敬,也为青年戏剧人树立了榜样,助力戏剧艺术的代际传承。

  作为一场面向大众的文化盛会,本届戏剧节始终坚持“艺术为民”的理念,推出多项惠民措施降低观剧门槛:不仅设置了低价惠民票,还联动文旅部门推出“戏剧+文旅”消费优惠,观众购买剧目门票后,可享受杭州、温州两地部分景区、酒店的折扣福利,真正实现“看大戏、游浙江”的文旅融合体验。

  与此同时,本届戏剧节还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采取“减少纸质物料、推广电子票证、优化交通动线”等措施,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让“绿色办节”成为戏剧节的另一张“名片”。这种兼顾文化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办节思路,也让戏剧节更具时代价值。

  浙江戏剧生态“全国领先”,青年演员需练“真功夫”

  开幕式后,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涌泉等业内名家参与了访谈,为公众解读当前戏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

  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新建剧场数量大幅增加,“演员的‘园子’大了,但也面临‘演不过来’‘气力撑不住大场子’的问题”。他特别对青年演员提出期望:“不能只停留在念念台词、唱唱调上,要扎扎实实学好基本功,用技术的支撑焕发起剧场的生命。”这番话既点出了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为青年演员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陈涌泉则高度评价浙江的戏剧生态:“在刚刚结束的第32届梅花奖和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评选中,浙江有两位艺术家双双获奖,这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他表示,浙江之所以能在戏剧领域保持优势,既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良性生态,正是浙江能成功承办高规格戏剧节的重要基础。

  在为期20天的时间里,42台好戏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家与观众、杭州与温州的纽带,让更多人感受戏剧的魅力,也让浙江的文化名片更加闪亮。正如戏剧节主题“潮起钱塘戏韵流芳”所寓意的那样,这场盛会不仅会为观众留下难忘的艺术记忆,更将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江南游报 文艺浙江 00003 2025中国戏剧节携42台好戏在杭城绽放 2025-09-11 江南游报2025-09-1100006;江南游报2025-09-1100008;江南游报2025-09-1100009;江南游报2025-09-1100011;江南游报2025-09-1100013;江南游报2025-09-1100020;江南游报2025-09-1100022;江南游报2025-09-1100012;江南游报2025-09-1100014;江南游报2025-09-1100019;江南游报2025-09-110002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