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提质、创新多点突破,剑指2027年双6%增长目标
浙江文旅消费迎“升级礼包”
惠民、提质、创新多点突破,剑指2027年双6%增长目标
浙江文旅消费迎“升级礼包”
◎ 记者 刘 青 供图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9月5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这份聚焦“高质量”的政策文件,既是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的深度落地,更精准对接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旅消费需求。
从惠民举措到产品供给,从场景创新到环境优化,浙江打出一套全方位的文旅消费“组合拳”,明确到2027年实现全省全域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的核心目标。
从消费券到疗休养,激活大众文旅需求
《措施》将“惠民”作为首要抓手,通过活动牵引、让利直达、制度保障,让文旅消费更贴近普通民众。
在促消费活动层面,浙江坚持“全省一盘棋”思路,围绕节假日与旅游旺季构建“十百千万”文旅消费矩阵,持续办好文旅消费季、电影消费年等品牌活动。此前“缤纷夏日浙里好玩”2025全省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的启动,已为这一矩阵拉开序幕;未来还将支持多地联合举办高影响力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的消费热潮。
让利行动更注重“精准滴灌”。《措施》提出做优文旅惠民卡等优惠年卡,深化社会保障卡在文旅领域的应用,让“一卡通行”覆盖更多场景。各地被鼓励推出文旅消费券、电影消费券,创新发展“票根经济”,开展“机票、门票即消费券”活动——游客凭出行或游览凭证即可直接抵扣消费,实现“即游即享”。同时,联动金融机构、平台企业与文旅企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迭代惠民套餐,落实“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旅消费行动计划。
针对职工群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疗休养制度:加大带薪休假力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开展职工疗休养;同步推出一批疗休养精品线路、提升特色疗休养基地,重点拓展长三角等省外客群,让疗休养从“福利保障”升级为“文旅消费新引擎”。
宣传推广则为“引客入浙”添力。浙江将优化“诗画浙江+城市文旅品牌”矩阵,与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深度合作,深耕重点客源市场;同时实施“引客入浙”计划,对组织游客来浙成效较好的旅行社给予奖励,让品牌影响力转化为实际消费力。
多业态齐发,打造浙江文旅“新标杆”
要实现“高质量消费”,核心在于“高质量供给”。《措施》从演艺、乡村、赛会、美食等多个维度发力,推动文旅产品从“有”向“优”“特”升级。
演艺经济成为“重头戏”。浙江将实施“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浙产好剧”精品创作工程,加快发展演艺新空间,让更多舞台艺术精品走向市场;同时迭代“浙里票务”平台,强化演艺增值服务,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安全可控地提高演出可售(发)票数量。对引进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且带动效果好的演出经纪机构,各地可给予奖励——目标到2027年,全省年营业性演出超5万场、观众超2500万人次,大型演出活动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乡村旅游则聚焦“品牌化”。《措施》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建设一批民宿集聚区,加强“浙韵千宿”“浙里田园”“农遗良品”品牌建设,持续擦亮“乡村旅游看浙江”金名片。同时发展青创旅游,打造人文乡村文创市集、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乡村不仅是“观光地”,更是“消费目的地”。
赛会、美食、非遗、康养等业态也各有突破,赛会旅游方面,将打造“浙BA”城市联赛、冰雪赛事等体育旅游IP,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品牌展会,支持杭州等地建设国际知名展会目的地;美食旅游方面,做强“1·7”浙江美食日IP,推进“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六进”活动,举办“浙农优产百县千品”土特产市集,助力宁波、温州、台州打造国际知名美食目的地;非遗消费方面,实施“非遗+”行动,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乡村、进民宿,开展非遗购物月、非遗主题时尚秀,遴选推广非遗茶空间、特色景区等案例;康养旅游方面,依托生态、中医药、温泉资源发展“康养+”新业态,打造“浙里山居”品牌,推动景区适老化改造,开发银发旅游专列、旅居养老产品,建设银发时尚特色街区。
此外,交旅融合与文创出海也被重点提及:推出“泛舟浙里”水上游线、优化台州1号公路等自驾游线路,开通低空游览航线;健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机制,发展“谷子经济”,培育国货“潮品”;加快网剧、网游、电竞“文化新三样”出海,探索外籍演员来浙拍摄便利化措施,支持企业开通跨境服务通道。
夜间、智慧、全域探索,解锁文旅“新体验”
文旅消费的“新鲜感”,来自场景的持续创新。《措施》从夜间经济、存量盘活、智慧赋能、全域探索四个方向,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消费场景。
夜间文旅消费迎来“升级”。浙江将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发展,优化服务设施布局,丰富夜游、夜市、夜读、夜展、夜娱等业态,差异化打造“水上夜游”产品。同时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比如湖州长兴县龙之梦太湖古镇等已形成的夜间消费地标,将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让“夜浙里”更具魅力。
存量空间资源被“激活”。《措施》提出用足国家政策,推动景区、文博场馆设施更新,支持以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文旅存量资产;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推出电竞酒店,让“旧空间”迸发“新活力”。
智慧旅游成为“新引擎”。浙江将实施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培育“科技+文旅”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文化遗产、动漫、游戏等IP相互转化,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与虚拟现实电影院;遴选推广智慧文旅典型案例,让“智慧游浙里”成为常态。
全域场景创新则更注重“多元化”。《措施》提出以“千项万亿”项目为重点的文旅投资“双百”计划,牵引场景业态创新:做优“诗画浙江”12条主题漫游长廊,开拓城市“微度假”场景;实施“浙里微光·微短剧+”“剧游浙江”计划,推出“跟着电影游浙江品美食”产品;推进山区海岛县“造月工程”,发展名山公园、海岛公园;打造“亲子休闲微度假”产品,抓好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推出“跟着课本游浙江”“跟着考古去旅游”等研学品牌;开展宠物友好型旅游试点,满足“人宠共游”需求;实施“文艺赋美”工程2.0版,推出更具品位的街头演艺,让文旅消费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共服务、入境便利、市场监管,筑牢消费“放心线”
优质的消费环境,是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措施》从公共服务、入境便利、市场监管三个维度,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公共服务更“便捷”。浙江将优化重点景区、热门文博场馆预约售票管理,畅通线上线下渠道,全省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一般实行“免预约准入”;加强旅游公共信息发布与出行风险预警,完善“浙里文化圈·游浙里”功能;开展景区、民宿淡旺季用工需求对接,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间接保障游客体验。
入境旅游服务更“便利”。实施入境旅游“125”跃升计划,迭代升级“嗨游”平台,推进入境游全链条便利化“八个一”改革;开发入境旅游精品线路,用好免签政策及口岸签证便利措施,优化入境首站服务与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扩大外国护照等有效证件在文旅场所的应用,加强境外重点客源市场宣传推广,实施入境旅游奖补政策,让“入境游浙里”更顺畅。
市场秩序更“规范”。《措施》明确加强文旅市场综合监管,推进跨部门执法协作,实施新修订的《浙江省旅游条例》;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线上线下同步治理,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有偿代约、恶意抢票囤票、“黄牛”倒票等行为;抓好重点文旅场所、游乐设施、住宿餐饮安全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让游客“放心游、安心消费”。
据悉,《措施》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这套涵盖“惠民、提质、创新、保障”的文旅消费“组合拳”,不仅将推动浙江文旅从“流量”向“留量”转变,更将助力文旅消费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跨越,为全国文旅消费升级提供“浙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