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
绘就“浙里大戏”新图景
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
绘就“浙里大戏”新图景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韩 斌 乔辰辰
随着甬剧《宝顺轮》、越剧《第一缕阳光》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于近日圆满落幕。这场持续半月有余的艺术盛会,集结了25台大戏、7个小戏,吸引3.5万余名观众走进剧场,平均上座率超90%。从白发老者到青春少年,从本地戏迷到跨省追戏的爱好者,不同群体的热情响应,不仅见证了浙江戏剧的蓬勃生机,更勾勒出“浙里大戏”从“高原”向“高峰”跨越的生动轨迹。
十年磨剑终绽放,一场跨越周期的艺术“阅兵”
作为浙江省戏剧界三年一届的盛会,本届大赛首次将遴选视野拉长至十年跨度,成为对浙江戏剧“十年磨一剑”精神的集中检阅。据统计,全省共有48家院团、3所院校、4家文化馆站报名参赛,带来47部大戏、19个小戏,涵盖越剧、婺剧、昆剧、绍剧、甬剧等13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舞剧、音乐剧等5个戏剧门类。这份“成绩单”,既是“浙里大戏”攀峰计划实施成效的系统展示,更彰显了浙江戏剧在题材创新、风格多元、手法突破上的全面突破。
从南戏故壤的弦歌悠扬,到红妆戏台的甬调婉转;从越剧新篇的声腔破晓,到婺剧革新的武戏惊鸿——浙江戏剧的文脉从未中断。本届大赛的舞台,正是这份文脉的当代延续:既有对传统剧种的守正创新,也有对新兴门类的大胆探索;既有省属院团的精品力作,也有基层院团的鲜活表达。正如一位资深戏剧评论家所言:“这场大赛不是简单的‘作品展演’,而是浙江戏剧人对时代的一次集体回应,是艺术生态优化的直观体现。”
多元题材显匠心,从经典焕新到时代叙事
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多元”为笔、“匠心”为墨,在舞台上书写出浙江戏剧的丰富维度,既有传统魅力的新表达,也有历史基因的活激活,更有时代精神的深传递。
经典IP的当代焕新成为一大亮点。越剧《我的大观园》以《红楼梦》为蓝本,摒弃传统改编的“复刻式”思路,用创新叙事、诗化演绎与极致舞台美学,让“红楼一梦”不仅重现悲欢离合,更在当代语境下探讨“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命题——开幕当晚,600张公益票“秒光”,大厅里的演员立牌与鲜花,成为年轻观众对经典的“花式致敬”。婺剧《三打白骨精》则更进一步,将“变脸”非遗技艺与无人机技术融入表演,当“白骨精”的面容在光影中变换,当无人机组成的“祥云”掠过舞台,古老婺剧的“武戏魅力”瞬间击中Z世代观众,演出结束后的叫好声持续近十分钟。此外,越剧《琵琶记》《只缘秦种》等作品,均以“守正创新”为内核,在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让古老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人文历史的深度挖掘则展现了浙江的文化厚度。音乐剧《南孔》以“南孔文化”为核心,在传统礼乐与现代旋律的碰撞中,讲述儒家“礼”之道的坚守与传承,让观众在歌声中触摸“东南阙里”的文化基因。昆剧《壮哉少年》聚焦少年志士的家国情怀,瓯剧《朔门潮》再现温州古港的繁华往事,婺剧《乌江渡》重新诠释楚汉相争的历史细节——这些作品并非简单“还原历史”,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入当代视角,让历史传奇成为映照当下的“镜子”。正如昆剧《监察御史徐定超》的导演所言:“我们想让观众知道,历史不是故纸堆,那些古人的坚守与抉择,至今仍有意义。”
现实题材的生动书写更彰显了浙江戏剧的时代担当。话剧《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以跨越百年的叙事,勾勒出京杭大运河的精神脉络,剧中“运河船工号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让“运河精神”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当代感染力。舞剧《东方大港》则打破“工业题材难出艺术精品”的魔咒,用现代舞的“硬核浪漫”,展现宁波舟山港的建设历程,舞者们模拟“集装箱吊装”的动作,与多媒体影像中的港口实景交织,勾勒出“港通天下”的新时代图景。越剧《第一缕阳光》则以“小切口”切入“大主题”,通过社区里的民生小事,演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剧中“菜市场议事会”的场景,因贴近生活而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此外,绍剧《台风眼》展现浙江人民抗击台风的众志成城,话剧《梦想天堂》串联起杭州从90年代到数字时代的变迁,这些作品用艺术笔触,记录着浙江的发展与时代的脉搏。
全民共情掀热潮,跨越年龄与地域的文化共鸣
这场戏剧盛会,早已超越“演出”本身,成为一场跨越年龄、地域与身份的“文化共情潮”。
年轻观众的“入局”最为亮眼。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大赛相关话题的浏览量突破1000万,#浙戏少年感##婺剧也太酷了#等话题多次登上地方热搜。首次接触绍剧的00后观众李同学,在看完《破阵》后忍不住发朋友圈:“原来传统戏曲的武戏这么燃!演员们翻跟头、耍枪,比动作电影还过瘾!”这种“新鲜感”,源自浙江戏剧对年轻审美的尊重——无论是《我的大观园》的“国风舞台”,还是《三打白骨精》的“科技赋能”,都让传统戏曲与年轻人的距离不断拉近。
更令人动容的,是“特殊观众”与剧目的深度共鸣。越剧《陌上花开》讲述越窑秘色瓷的故事,演出结束后,越窑秘色瓷非遗传承馆馆长赵路路红着眼眶说:“剧中钱氏政权推动秘色瓷发展、‘纳土归宋’促成和平统一的情节,让我仿佛看到了文物背后的鲜活历史,这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播。”
观众的热情,源于创作者的匠心。姚剧《鹦歌姚》自首演后历经六轮剧本修改,从角色塑造到音乐设计全面升级,还融入“戏中戏”形式;越剧《天一楼》因一楼票售罄,临时加开二楼售票,剧组为保证二楼观众的观演体验,特意调整了舞台灯光与音效——这种对“细节”的坚守,让浙江戏剧不仅“好看”,更“好品”。
青春后浪赋新能,人才与科技激活戏剧生命力
本届大赛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青春力量”的奔涌。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幕后的主创,都以“青春语汇”为浙江戏剧注入新的活力。
舞台前方,一批青年演员挑起大梁。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俊朗的扮相与扎实的功底,收获数千万粉丝,她在《我的大观园》中饰演的“贾宝玉”,既保留传统越剧的柔美,又增添少年的灵动,成为“圈粉”关键;甬剧演员苏醒因“车库亮嗓”视频走红,全网传播量达1800万,她在《宝顺轮》中饰演的“贝家女儿”,用细腻的唱腔传递出对家族历史的敬畏。此外,杨霞云、楼胜、王炜佳等青年演员,均在大赛中展现出过硬的专业能力,成为浙江戏剧“未来的中坚”。
舞台后方,青年主创的崛起同样值得关注。多位30岁左右的编剧、导演作品入围终评,他们的作品既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扎根浙江地域文化——话剧《梦想天堂》的编剧是位90后,她通过走访龙翔桥老街的商户,收集到大量鲜活素材,让剧中的“市井烟火”格外真实;舞剧《东方大港》的青年导演,则大胆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让舞剧的叙事更具节奏感。这些青年主创,正以创新意识与沉稳叙事,重塑浙江戏剧的“创作生态”。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更成为“青春语汇”的重要载体。多媒体影像、沉浸式舞美、无人机表演等技术,在多部作品中得到应用:《三打白骨精》用无人机营造“仙境”场景,《东方大港》通过全息投影呈现港口变迁,《颜氏夜奔》则用灯光变幻模拟“昼夜交替”——这些技术并非“炫技”,而是与剧情、人物深度融合,构建出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剧场体验。这种“线下观演+线上传播”的模式,不仅让浙江戏剧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更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攀峰不止向未来,“浙里大戏”剑指全国艺术高峰
本届大赛中的三部精品——越剧《我的大观园》、婺剧《三打白骨精》、话剧《北上》,已于9月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并将于10月冲击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第十八届文华奖。这意味着,浙产戏剧正从“地方特色”走向“全国标杆”,“浙里大戏”的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还特别设置“小戏”新赛道,以“轻量级”作品拓展艺术边界,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这些小戏虽“体量小”,却“能量大”——有的聚焦乡村振兴,有的讲述非遗传承,有的反映邻里温情,它们不仅为基层院团提供了展示平台,更孵化出一批“戏剧微经典”,让浙江戏剧从“大而全”向“小而活”延伸,形成“大戏小戏同台竞秀、传统现代相映生辉”的生动局面。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戏剧大赛不仅是一场盛会,更是‘浙里大戏’攀峰计划的重要抓手。我们希望通过‘以赛促创、以评促优’,推动浙江戏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