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舟竞发,东海全面开渔!
浙江全省近4000艘船舶奔赴大海
千舟竞发,东海全面开渔!
浙江全省近4000艘船舶奔赴大海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金晓巍 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开渔在即、敬布几筵、适协良辰、祭颂大海!以表我渔区父老乡亲感恩海洋、保护海洋的赤诚之心!”9月16日上午,在阵阵渔鼓声和庄重的祭文诵读声中,第二十八届中国(象山)开渔节祭海仪式在石浦镇中国渔村景区举行。
16日当天上午八时五十八分,三声悠长的螺号声划破长空,标志着祭海仪式的正式启幕,2025年第28届中国(象山)开渔节祭海仪式在一片欢腾和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渔民们带着对海洋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开渔征程。今年的祭海仪式融入了“潮起向未来”的海洋发展理念,为这一古老仪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表达出了人民群众祈求平安丰收的美好愿景,并通过放海生环节宣扬保护海洋、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时代使命。
当天12时整,为期四个多月的东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本次宁波市结束伏季休渔1851艘,包括单拖、双拖及捕捞辅助船。其中,象山1073艘渔船将解禁出海作业。该县现有登记在册渔船2526艘,其中228艘钓具和休闲渔船全年无休,1225艘桁杆拖虾类、笼壶类、刺网及灯光围(敷)网等四种类型专项捕捞作业渔船以及部分渔业辅助船已于8月5日中午12时首批开捕。整个浙江,共有单船拖网类、双船拖网类、张网捕鱼类等近4000艘船舶集中出海开展捕捞作业。
“千人品鲜宴” 以渔家传统为渔民壮行
海天为幕,千人共飨,数百桌充满浓郁渔家风味的宴席沿着滨海大道一路排开……9月15日傍晚,石浦东门渔村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一场以渔家海鲜为主题的“千人品鲜宴”热闹开席。当地群众与远道而来的游客及台胞们齐聚一堂,举杯共饮,以渔家传统礼仪为即将出海的渔民壮行。
当日18时许,随着嘹亮的渔家号子响起,鱼滋面、雪菜黄鱼、倒笃梭子蟹等一道道渔家特色菜肴依次上桌,蒸腾热气裹挟着鲜香扑面而来。全场宾客凭海临风,一边欣赏东门船鼓、鱼灯舞等精彩的渔家表演,一边尽享舌尖踏浪的渔家风味。锣鼓声、欢笑声汇成一片。
这场盛宴背后,是海与人的深情约定。东门渔村“千人宴”由旧时“百桌宴”沿袭而来。每年开渔前夕,村民们精心筹备特色海鲜盛宴,热情款待八方宾朋,共祈风调雨顺、鱼虾满仓。
盛宴中,“双鱼秀”节目精彩上演,重达400斤的蓝鳍金枪鱼与象山本土养殖的三文鱼相继被“开鱼”,专业解说配合直播呈现,引来全场关注。现场通过摇号请观众品鉴,展现了港象渔业合作与海洋文化魅力。
非遗传承、产业振兴,象山海洋渔文化相关产业年产值破十亿
与此同时,作为开渔节配套活动——“万象山海·渔开天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于9月15日在象山举行。通过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当地构建起“非遗+文旅+产业”的立体化保护体系,全县渔文化相关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
象山人民依海而生、凭海而兴,在漫长的耕海牧渔历程中,孕育出底蕴深厚、交融共生的海洋渔文化体系。该保护区的建设,不仅守护了文化的根脉,更成为推动象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象山以文化赋能发展,成功打造“北纬30°最美海岸线”文旅品牌,带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非遗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目前,象山拥有7项国家级、16项省级和191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展示活动设有三大专题展区,各具特色:“生态区建设成果展”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非遗保护、海洋产业等多维度,系统呈现海洋渔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成就;“海鲜美食文化展”以“时间”为主线,通过自然生态与食物获取、人生礼俗与美食、节气文化与美食等板块,展现象山与海洋的深厚联系和海鲜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摄影主题展”则通过一系列精彩影像,生动呈现海洋自然生态、渔村风貌、生产实践及渔家艺术,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据悉,三项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15日。
在同期举行的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保护区代表围绕“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生态保护区建设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据了解,本次成果展是自象山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来,首次进行的系统性成果展示。活动以“万象山海·渔开天下”为主题,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为口号,全面呈现了象山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渔文化生态修复、非遗保护传承以及海洋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长三角(象山)康养旅居发展大会举行
山海相拥处,康养新篇启。9月16日,以“象往未来 奔赴山海”为主题的第六次长三角(象山)康养旅居发展大会暨长三角康养旅居首发团启动仪式在宁波象山举行。本次大会不仅是长三角康养旅居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区域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仙!鲜!先!》生动展现了象山得天独厚的山海风光、丰富多元的文旅资源以及蓬勃发展的康养产业,让在场嘉宾提前感受“海上仙子国”“东方不老岛”“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独特魅力。随后,歌手深情演唱《等你到天边》,悠扬的旋律为大会增添了浪漫的山海情怀,也寄托着象山对四方宾朋的诚挚邀约。
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晓东表示,象山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康养旅居产业的天然沃土。近年来,该县将康养旅居作为重点产业培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体系,已形成“万千百十一”文旅资源矩阵、9大主题民宿集聚区和4条特色康养旅居线路。
推介环节中,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卢璐介绍了象山康养旅居资源。从“万千百十一”的文旅资源体系,到涵盖山海风光、渔家文化、禅意养生的9大主题民宿集聚区,再到精心设计的4条康养旅居线路,全方位展现了象山“宜居、宜游、宜养”的独特优势,让在场嘉宾对这片土地充满期待。宁波市民政局副局长邬骏跃发布“康乐居杯”2025年“时光不老·镜映山海”浙江省旅居康养摄影比赛,诚邀社会各界用镜头记录旅居康养的美好瞬间,传递银发生活的幸福滋味。
签约环节是本次大会的“重头戏”,共达成三大类合作项目。长三角养老(产业)四地协会与象山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康养旅居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浙江银龄康养产业研究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与象山县民政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将推动康养产业与教育、科研、医疗、保险深度融合;长三角老年助餐供应链、沪象智能康复设备、旅居养老等多个企业合作项目的签约,更是实现了跨区域资源的精准对接。
授牌仪式上,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为象山县旅游协会、民宿协会、餐饮协会、养老协会授予“康养旅居基地”牌匾。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整合象山本地资源,推动“吃住行游购娱”与康养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全域康养旅居新格局。
为打造一个“资源互补、市场互通、成果共享”的跨区域养老合作典范,聚焦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还进行了沪象“暖阳计划”共建行动。上海市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普陀区、宝山区民政局与象山县民政局共同启动合作计划,六位领导上台见证“象沪暖阳,奔赴山海”画卷展开,明确将从“康养旅居示范基地”“人才培养与交流中心”“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康养产业生态圈”“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五大维度深化合作,构建沪象康养旅居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