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19
科隆的建筑传奇
■ 李烈钧
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名城科隆,和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一样,是德国旅游的热点。科隆一大特色是建筑,“立体的音乐凝固的诗”。莱茵河左岸的科隆大教堂,市中心标志性建筑,成为一大骄傲。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以轻盈、优雅著称于世,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比肩,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1880年最后完成。风云跌宕,几近七个世纪,建筑风格居然一以贯之,经久如一,实属不易。哥特式的挺拔、轻灵、俏丽,增添了冷峰拔地,塔林环绕。教堂大门对面还有中文说明。科隆教堂始建,中国正当南宋;竣工时,已是晚清。经历宋元明清,世界各国,朝堂更迭,天翻地覆,地面建筑保存完好的能有几处?长城和金字塔之外,似乎寥寥无几。
科隆大教堂中央,是与门墙砌在一起的双尖塔,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高,如两柄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1880年,此建筑乃世界最高。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无数小尖塔烘托,形成高塔为主门、内部十字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
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一般教堂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指苍穹,象征渴望与上帝沟通。1864年科隆发行彩票筹集资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断被加高加宽,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巨石砌成,工程共用40万吨石材,16万吨石材建成“石笋石林”。
科隆大教堂的建造是个谜: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于是,科隆诸多大楼,地上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因此,从150多米高的塔顶俯瞰,科隆市容和莱茵河波光一览无遗。
1248年到1322年,唱诗堂封顶,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前期工程难以想象。双顶教堂大厅高44米,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独具的垂直线性效果。据说,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高空作业”。而且,设计师借鉴罗马式大教堂建筑的拱门设计,创造了尖角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哥特式建筑精髓——穹隆式吊顶。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内外雕刻,鬼斧神工。教堂里高大石柱森然排列,拱廊式穹顶精美绝伦,描绘圣经人物的玻璃色彩缤纷,钟楼5座铜钟气势恢宏,最重的达24吨……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震摄于气势,感染于壮观,激发了“莱茵交响曲”的灵感。还有,大文豪歌德的呼吁促进,佳话轶事,又是艺术史传奇。
夜幕中的科隆大教堂,有另一番景观:四周建筑物的聚光灯,向教堂投射青蓝色冷光,璀璨晶莹,冷峻清奇,犹如万千蓝宝石镶嵌玲珑珍宝,幽幽散发绮丽神秘。
岁月未必无痕。公元前37年,科隆是古罗马的殖民地、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二战后期,英美空军轰炸德国,莱茵河要津,废墟硝烟中,盟军保护,科隆大教堂得以幸存;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声名远播;如今,科隆市发展成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
谐曰:东方看寺庙,西方看教堂;跳出三界外,方知大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