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绿水青山 助力乡村振兴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浙江乡村旅游实践
寄情绿水青山 助力乡村振兴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浙江乡村旅游实践
◎ 浙江省旅游局 陈吉芬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态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住宿、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和产业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现在发展阶段所得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关乎执政之基、民生之本。
2017年省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培育旅游风情小镇,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必先发展乡村旅游,广袤的农村星火燎原、潜力无限,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环境。
把握趋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板块
乡村旅游是国民休闲度假的新主流 中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晚,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市场日渐成熟,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乡土文化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国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并且从乡村观光、农场度假向民俗文化、体验参与、健康养生过渡。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当下全域旅游推进如火如荼,近300个省市县已先后启动全域旅游建设工作,国家旅游局也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262家名单,如何以全域旅游的理念为引导,进一步促创新、促突破、促发展、促保护、促美丽,打造特色鲜明、美丽灿烂、原味乡愁的中国特色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命题。
乡村旅游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 既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更是提升各级领导执政能力的有为之举。
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最近10年,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秉承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乡村旅游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古镇古村文化休闲旅游、渔业观光休闲旅游、新农村特色休闲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休闲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和老年养生养老旅游等乡村旅游类型。
经过几年发展,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有120多家乡村旅游点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0家;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示范点2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1个,示范点28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95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2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3家;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51家。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氛围浓厚,基本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集聚区。
总体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政府主导合力强。省政府自2009年就启动旅游“十百千”工程,6年间全省创建了旅游经济强县30个、旅游经济强镇194个、特色旅游村488个、旅游特色经营户(点)1197个、乡村旅游村(点)3211个。宁波、湖州、丽水等市分别编制出台《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湖州市乡村民宿管理办法》《丽水市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杭州、温州、湖州、金华和衢州等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省农办、工商、卫计、消防、环保、税收、国土等部门也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形成合力,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倾斜与扶持。
示范引领氛围浓。近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旅游局开展的“百千万品牌”活动,精心组织并推荐一批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品牌辐射力强的乡村旅游典型村、乡村旅游经营户和致富带头人,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业标杆。开展“金牌农家乐”创建工作、启动乡村旅游百万创客计划。同时,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丰富当地乡村旅游业态,逐步形成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积极探索旅游与农、林、牧、渔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旅游+”功能,开发健康养生旅游、生态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海洋海岛旅游、绿道骑行、房车营地、乡村美食等融合产品,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大礼堂等平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从经营方式看,浙江乡村旅游从原来的作坊式粗放经营,逐步发展成为经营公司管理模式、行业协会管理模式、村镇集体经营管理模式、农户个体经营管理模式、外资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从创新体制机制看,湖州构建了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县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乡镇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管理工作部、村农家乐工作服务点等乡村旅游四级管理网络体系。
近年来,浙江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16年1月1日,我省新颁布实施的《浙江省旅游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赋予了民宿的合法身份,真正破解了“民宿一直行走在法律边缘”的尴尬局面。2017年以来,民宿发展进入快速期,通过民宿调研,建立全省民宿网络调查库,形成《浙江省民宿调研报告》。同时,出台了《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各地解决困难。省旅游局与浙报集团连续四年开展评选“十佳民宿”,助推了浙江民宿品牌的打造。以德清三九坞、法国山居等为代表的“洋家乐”基地;以余杭琵琶湾、南浔荻港、舟山白沙岛等为代表的休闲渔业基地等。尤其是浙江的“裸心”系列、“隐居”系列、“花间堂”系列等特色业态,已经成为了国内特色民宿的代名词,呈现出模式多元、类型多样、经营多档等特点。
惠民富民聚人心,在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县区设置扶贫观测点,时刻关注乡村旅游带动发展状况,以旅游业带动落后地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区)脱贫致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稳步推进“送教下乡”计划。当前,我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新抓手。去年12月,我省在淳安县召开了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大会,着力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五个升级版”;同时,“湖州模式”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板、新农村建设的经典浓缩、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成功范例,是探索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样板;松阳县把民宿经济摆在建设“田园松阳”重要位置,打造“松阳匠人”品牌,为发展乡村民宿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理念有待提升。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在先,规划研究在后,如部分地区把“农家乐”、采摘活动简单等同于乡村旅游;部分乡村旅游产品丧失了“乡村性、本土化、原真性”,出现了“农村城市化”“景观园林化”的倾向;部分地区存在经营户私自拉客、降价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
2.产品供给欠丰富。大多数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互动、体验、游乐、购物、文化传承等功能还比较少,会影响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需求会。
3.公共服务亟待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够完善,信息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精准发力,推进浙江乡村旅游发展勇立时代潮头
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的中期之年,省旅游局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总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的新局面。同时,积极塑造具有国际化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浙江乡村旅游在全国的“文化分辨率”、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品牌出镜率”和新一轮乡村建设中的“群众点赞率”,从而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
全域谋划,蓄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后劲。深化“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与“休闲旅游示范村”创建;二是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项目;开发一批乡村旅游度假新项目。;优化乡村旅游基础项目建设。
文化为魂,点亮乡愁记忆提升产品内涵。民俗文化、耕读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和灵魂,是关系农村文脉传承的发展之基和经营之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转型,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品质为王,规范浙江民宿健康持续发展。彰显“一宿一品”的风味,满足多元的旅游市场需求,民宿经营过程中要加大伴手礼、旅游商品的比重与份额,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广大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民宿渠道销售。
主客共享,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是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效途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始终牢记“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要求,不忘初心,成为勇于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省域标杆和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