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旅游文学

文章导航

假如没有刘伯温

  假如没有刘伯温

  没到文成县时,早八百辈子便知那是“刘伯温故里”;到了文成县,一耳朵一耳朵的,除了刘伯温还是刘伯温。我深知家乡人对他的爱戴、自豪与期冀,更在奔赴文成县的车子里,目睹了一场争吵。

  男的五十来岁,自称是相邻青田县的一名干部。他刚说了一句“刘伯温其实是我们青田人,他有一个称呼即刘青田……”话音未落,已被一严厉女声所打断:“别扯,刘伯温是我们文成人,文成县之名,还是借了‘文成公’的谥号呢……”

  女士也五十来岁,说是文成县中学的一位教师。两人你争我吵,谁也不相让,仿佛这是事关生死的绝案一样。最后,女教师吼了一句:“你们还有青田石呢,我们只有刘伯温……”男的横瞟了她一眼,不再吭声。

  事后我才弄明白了这场争吵的背景:元至大四年(1311),刘伯温出生于南田武阳村,当时属青田县管辖。青田县以出产青田石著名,该石以青色为基色主调,油润光滑,细腻如玉,非常适用于刻章,故与巴林石、寿山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章石”,青田石居首。六百年来,青田县一直以刘伯温故里自居。谁知到了1946年,国民政府的哪位官员不知错了哪根筋,把瑞安县、青田县、泰顺县三县边区各切了一部分,合而成立了一个新县,这就是文成立县的由来。1949年以后,这版图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文成县是成立了,但从此,青田县与文成县的争夺“刘伯温故里”,也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战役。这是一场持久战,依社会时代的变迁而或大或小,或急或缓,或动或静……

  当然这种争夺名人的战争,在旁的地方也一再地上演不休。别说二郎神、哪吒、托塔李天王等英雄人物,鹊桥、七仙女、孙悟空等美丽传说,早都被争得筋折骨断失了元气;甚至连负面人物也要争,连恶霸街匪西门庆和无耻淫妇潘金莲也要争,连残暴无度的商纣王和狐媚惑主的妖精妲己也要争!

  争夺的背后肯定是为了经济利益。甭管好与孬,能出名就好,能引起关注就好,能吸引来游客就好,能拉动GDP就好——唉,也真难为了这些地方父母官啊。

  ◎ 韩小蕙

  说来,文成县确实更需要刘伯温。青田县不仅有青田石,有着“中国石都世界青田”之称,还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据说它也是中国房价第一县、金融十强县、外汇第一县和人均存款第一县。而山地面积占82.5%的文成县,则保留下了一片好山好水好天空、好空气好绿意好民风,加上拥有全中国最高的瀑布百丈漈,更需要大办旅游业,吸引来更大批的游客,靠旅游经济来提升全县的经济指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名人是一方山水的宝贵结晶,刘伯温便是文成县的纪念碑。

  刘伯温到底是谁啊?他的事迹?他的贡献?他的亮点?他的传奇?他的口碑?他的生产力?……

  我模模糊糊记得,过去在相声和评书里,好像都听过刘伯温的故事。哦,对了对了,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还有一部古装戏《刘伯温传奇》,剧情是这样滴:

  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宠奸官信谗言,开国元勋刘伯温有感于国基初定却奸臣当道,早晚必遭谗言所害,故决定避走朝廷,告老还乡。丞相胡惟庸素与刘伯温不和,趁机向太祖进谗言,谓刘是知天机高手,必因预知朝廷气数已衰,不愿辅佐而求去,太祖一怒准了刘伯温辞官归乡。临行前,刘伯温意切词恳为太祖进言兴国安邦之策,让朱皇帝感到刘的一片忠心,又念及刘伯温对明朝的建立厥功至伟,遂赐先斩后奏天龙宝剑,令其遍行天下查访民隐,为民除害。刘伯温出京,护卫丁冲及王凯随行,一路上一次次识破谋反篡位的阴谋,凭借钦赐的天龙宝剑,惩恶扬善,为民申冤解难,痛惩奸恶,大快人心。期间,刘伯温等三人还邂逅了丐帮少帮主紫云烟等众多女子,产生了一系列感情纠葛。最后,感情没有结果的三人再次上路,却分道扬镳,刘伯温让丁冲和王凯保护已被废黜的太子,自己一人归隐家乡……

  呵呵,台湾人可真能编,然而这就与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差得十分遥远了。史书记载: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堪舆家,明朝开国元勋。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盛名,礼聘而至,刘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条条精当,字字珠玑,令朱元璋大喜,待为上师,备受宠信。刘参与谋划了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起到重要辅佐作用,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朱元璋登基后,刘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还曾谏止建都于凤阳……凡此种种,不再为朱元璋所喜,又由于刘性直意耿不善官场逢迎,遂渐失势,自请还乡,居隐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既如此,丞相胡惟庸仍不放过他,谗言朱元璋夺其俸禄。刘基不得已入京谢罪,且留京不敢归乡,以忧愤疾作,食胡惟庸送的药,逾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文古朴雄放,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我对刘伯温敬仰有加,但有两点,是非常遗憾的:第一是他的入朝做官。虽然以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非凡智谋,对大明江山起到了扛鼎作用,但他本质上到底是仕而非官,没有那么大奸大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政治肮脏;也无官场里必须具有的心黑手辣,翻手云覆手雨;更不屑做一味阿上唱圣、不顾江山社稷而只谋一己之利的奸佞小人;他还那么有文韬武略,还那么饱读诗书,还那么有家国情怀,还那么有天地正气;最重要的是他既非朱氏家族成员,又不肯低下头去投靠利益集团,更不愿去出卖灵魂而媚献忠心……这一切加起来,已是帝王心头的大患了,他还要自作多情地进谏许多卓有见识的治国良策,你说朱元璋不杀他杀谁!第二,以刘伯温在政治、军事、文学、道教、星相学等方面的专业才能,如果他一心甘坐冷板凳,留在文成老家做学问,那中国政治史上不又多了一个王守仁,中国军事史上不又多了一个孙武,中国哲学史上不又多了一个王阳明,中国文学史上不又多了一个杜甫,中国科技史上不又多了一个宋应星——这是我中华文化上何等巨大的损失啊?正是:一入宦海不回头,回看血泪相和流!

  我们拜谒了刘基家庙。还算好,刘伯温最后是死在了自己家乡,总算保全了囫囵尸身,没有像明朝的巨多达官显贵一样,被朱元璋残忍地诛杀了九族。刘基家庙也早在15世纪中叶,经刘基六世孙请立、又经明英宗朱祁镇敕建而成,以后屡次维修,近年越建规模越大。现存的刘基庙部分还能略见古意,规模轩敞,制度宏深,为四进单檐二合院式古建筑,构筑端庄严谨。外侧有御题“王佐”、“帝师”两木坊,字体浑厚苍劲,没搞清是哪位皇上的御笔,却在第一眼里就触动了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若建国前的朱元璋看到这四字后,一定会做虚心颔首状;但做了朱皇帝后再见到,恐怕立马就会下敕杀令吧?没办法,权力使人昏庸,无限制的皇权更使帝王陷入疯狂,伴君如伴虎,古往今来,多少忠良遭遇劫难,而历史又总是在此循环往复,勒马不前!

  正厅里塑有刘基及其二子刘琏、刘璟的三尊坐像,爷仨头上又悬着一块“帝师”大匾。而且似乎犹觉不够,又在一进进房梁上加悬一块又一块“先知先觉”、“玄机洞鉴”、“万古云霄”、“古之名世”、“先知先觉”等大黑匾。在家庙的多根大梁和大柱上,还有非常多历代名流题书的巨匾和楹联,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二,一是明正德皇帝撰联云:“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这是后代皇帝对前朝老臣的客观歌颂,反正人早死了,对他的朝廷构不成威胁了,所以就可大度地放声赞颂了呗。二是蔡元培先生的一副联:“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我因为一向敬仰蔡先生,能在这里看到他的遗墨,也是意外的惊喜。

  说是在1985年农历六月十五,文成县人民政府曾在此地召开了“纪念刘基诞辰675年”大会,参与活动者竟高达3万余人,有纪念大会、学术讨论、民间祭祀、实地观光、电影戏剧、龙灯车灯等,成为此地最为热闹的一次文物保护与民俗盛会。从那以后,刘基庙的建制规模越来越大,好在老的刘基家庙没有被拆建,而是把力量投放在山门外,扩建了极其阔大的广场,三递进台阶长得几乎走不到头,刘基手握书卷的巨像高高矗立,背后脚下是石刻大字“通天地人”,前面是更显赫的石刻法书“千秋敬仰”,在一片绿意昭昭的苍松环绕衬托下,显得更加伟岸挺拔。

  这位爱江山社稷、爱百姓苍生的清正贤仕,是有明一代真正的精英,不仅托起了一个朝代,也薪火相传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这样的巨擘当然值得争。值得树碑立传。值得后人世代纪念。


江南游报 旅游文学 00008 假如没有刘伯温 2019-02-21 江南游报2019-02-2100017;江南游报2019-02-2100013;江南游报2019-02-2100021;江南游报2019-02-2100018;江南游报2019-02-2100019;江南游报2019-02-2100014 2 2019年02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