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两千多年一直是“吃货”
![]() |
![]() |
![]() |
说起广东人爱吃、会吃,几乎世人皆知,而粤地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般人却未必都了解。譬如粤菜中的代表性菜肴烤乳猪、焗禾花雀、蛇馔、煨甲鱼等,也许早就是两千多年前岭南人餐桌上的美味了。此话非虚,有据可依。1983年,考古人员在广州越秀山西边的象岗发现的南越王赵眛墓里,就有不少证据。
南越国是西汉前期岭南地区的割据政权,传5世共93年。赵眛墓的发现,对研究南越国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趣的是,在满目珍奇的随葬器物中还有不少炊煮饮食器具,里面甚至还残留着未完全分解的食物。看来,南越王赵眛是个标准的“吃货”。重要的是,他的盛宴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岭南人的口食之味与今天的关系,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样本。
“老广”,两千多年一直是“吃货”
◎ 刘 青
来自西周的炮炙
南越王的宴席是怎样的呢?
先看他吃些什么。从30多件器物中留下的残骸遗迹鉴定,这些食物包括黄牛、家猪、家鸡、山羊、禾花雀、水鱼、花龟、黄鱼、鲤鱼、广东鲂、虾、河蚬、青蚶、龟足等近20种……可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一应俱全,此外还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榄、杨梅等蔬果。当然,毕竟经过了2000多年,留下来的食物只是少部分,更多的菜品我们只能靠想象和推测来补全了。
岭南北枕五岭,南临海洋,地理环境优越,加上亚热带的气候,物种多样、物产富饶。《广州府志·物产篇》云:“其植物则郁然以馨,其动物则粲然以文”,“水陆之产,珍物奇宝,非他君口所及。”这给人们的饮食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岭南人自古就形成了杂食的癖好。除常见的猪、牛、羊、鸡等家畜,蛇、鼠、鸟、虫、蚌……都能成为他们盘中的美味。
南越王赵昧也不能免俗,从他的食物中我们就可知道。不过,他的御厨在烹制食物时却把中原烹调的技巧和做法融入其中。这不奇怪,赵眛的祖父——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本是地道的中原人,作为朝廷命官驻守岭南,秦亡后,赵佗绝道自守,自立为王,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这种“汉越融合”的风格,从南越王的饮食上也可窥见一斑。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烤炉上,人们更是发现了最早的烤乳猪实物形象。这件烤炉造型特别,四足为鸮形,鸮两足着地,脊背顶负炉盘。炉壁上各铸有两对小猪,猪嘴朝天,中空,是用于插放烧烤工具的。大概此烤炉是专门用来烤乳猪的。
至于食鳖,此俗在中原也是由来已久。《礼记·内则》记载的周王菜肴中,就有“濡鳖”这一道菜。古代“水八珍”之一的“裙边”,就是取材于大鳖甲壳周围的一道软边。古人钟爱鳖肉,是因为其肉味鲜美,补气益中,又有山水灵气。
古籍中关于鳖的记载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见于《左传·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国送郑灵公一只大鼋(大鳖),正好公子宋和他的儿子子家要拜见灵公,公子宋看到鳖,对儿子说,哪一天我要发达了,一定要尝尝这种美味。等到进入灵公的内宫,正好碰到宰夫在宰鳖,公子宋高兴得笑起来,站在旁边盯着看,不愿走。灵公等了许久也不见公子宋来,便问他的儿子子家,子家说公子宋在看烹鳖。灵公非常不高兴,让子家赶快叫公子宋来。公子宋听了大怒,把手指伸到鼎中,蘸了点鳖汁吃才走。灵公听到这件事后,大怒,要处罚公子宋。而公子宋父子二人为这件事,后来竟然杀掉了灵公。
要烧制这么多美味,炊具的作用很重要。釜甑,相当于今天的蒸锅,使用时在釜下加上三足炉,甑置于釜上,当釜中水沸腾,蒸汽可以把甑里的食物蒸熟。烤炉,可针对不同材料选择合适的烧烤方式,还配备了烧烤时用来插烧食物的铁钎和铁叉。煎炉,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小,放置炭火,上层大,放置食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平底锅……
由这些丰富的炊具,可以看出南越国时期的烹饪方式非常多样,有熬、蒸、炙、煎、炮、羹、沟等。熬,用文火久煮,就像延至今日广东人最爱的煲老火靓汤。羹,也就是煮肉汤。炙,把肉串起来在火上烧烤。炮,用湿泥把宰杀好不去毛的家禽包裹起来,放入炭火中烧熟,如同今天的“泥烩鸡”和“乞丐鸡”……现在粤菜的很多美味,竟都能从南越王的盛宴中找到雏形和依据。
留下和远去的美味
岭南人喜杂食、好野味,尤以“蛇馔”最为惊人,可谓是恐怖美食。粤人食蛇自古有之,南宋朱或《萍洲可谈》云:“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羹”。古时,中原人一般难以接受这一习俗。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还记载:苏东坡遭贬,其妾朝云随他来到了惠州,肚子饿了,见街上有人卖蛇羹,以为是海鲜,就派老兵去买来吃了。吃完问是什么海鲜,老兵告诉她是蛇,朝云听后竟哇的一声吐了,此后就病得卧床不起,几天后竟死了。
这件事似乎未见东坡记录,因此也难说真假。
坊间还有一种说法:岭南食蛇的风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并不算普遍,而且是“草根”菜肴,直到清朝末年广州的一位绅士创制了一种美味的蛇羹才流行起来。此人名叫江孔殷,曾做过翰林,故人称江太史。江太史交游广泛,精研美食,家中常设宴招待宾客。
江太史每年生日设宴,都要创一道新菜式,以展现自己精研饮食的成果。有一年生日前夕,他正在厅中苦思新菜式,忽听院里传来阵阵猫叫。他循声而去,只见厨房外放的蛇笼边,有一只猫正张牙舞爪,与笼内昂首吐舌的毒蛇“斗法”。这一下触动了江太史的灵感——何不以猫蛇同烹做一道“龙虎斗”呢?
于是,他亲自下厨指挥厨师试制,先把加工成肉丝的蛇肉、猫肉用姜、葱、盐、绍酒煨香,再加冬菇丝、木耳丝、陈皮丝、姜丝等,烩制成羹,上席时配以柠檬丝、菊花瓣、薄脆等。到了生日那天,这道“龙虎斗”果然赢得宾客交口称赞,纷纷请教其制法。后来,此菜制法传开,人们便称为“太史蛇羹”。
后来又有粤菜厨师在太史蛇羹的基础上加进鸡,称为“龙虎凤大会”。现在的“蛇馔”,已发展到三十余个菜式。其中“菊花龙凤会”“银湖鲜蛇脯”“五彩炒蛇丝”“烧凤肝蛇片”被列为名菜。而“蛇宴”中最为驰名的就要数“龙虎凤大会”了。
前面提到,郑灵公因为鳖的美味而丧了命,殊不知,美味有时竟然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大事。《史记·西南夷列传》就记载了这么一个事例:建安六年,汉朝官员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国,南越王拿出蜀地特产枸酱招待他。唐蒙问枸酱从何而来,南越王告诉他:“是从西北的牂牁江转运过来的,牂牁江宽好几里,流经番禺城下。”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唐蒙回到长安后,询问蜀地商人枸酱的来历。蜀商说:只有蜀地才出枸酱,当地有很多人偷偷出关拿到夜郎去卖。夜郎在牂牁江边,江面宽有上百步多,足以行船。唐蒙于是上书建议皇上结交夜郎,他说如果从四川修筑通到夜郎的道路,集结夜郎的十几万精兵,乘船顺牂牁江而下,就可以出其不意地把南越攻下来。汉武帝同意了这个计划,于是拜唐蒙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多人,和运送粮食辎重的一万多人,从巴蜀进入夜郎,会见了夜郎王多同,与之约定在此设置官吏。
这个引发外交变局的神奇的“枸酱”,后来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味呢?几千年来猜测不断。东汉人刘德注《汉书》称:“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雄花蕊),味酢。取其实(雌株聚花果)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算是一种说法。不过后人谁也没吃过,只能存想于意念了。
事实上,在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新的饮食观念总会起到影响作用,饮食的口味也自然会随之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