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溜顺喉 原始米香 筋道而不粘连
诸暨年糕,感受唇齿间的软黏纠缠
![]() |
![]() |
![]() |
![]() |
![]() |
![]() |
滑溜顺喉 原始米香 筋道而不粘连
诸暨年糕,感受唇齿间的软黏纠缠
◎ 记者 郑 雪
◎ 图片由阳春村委提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每逢过年,在浙江的农村,家家都会做两样东西,一是腊肉,二是年糕。由北至南,宁波、绍兴、诸暨、台州到温州,都对年糕有着广泛的好感。不过各地年糕糯米、粳米配比与形状上却有说不清的细微变化。
无论大家对家乡美食如何偏爱,都不可否认诸暨年糕在江浙一带年糕王国中占有相当高的美誉度。
阳春村,因年糕而出名
在诸暨枫桥的南边,坐落在永宁江畔的阳春村,是诸暨也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阳春原名“扬村”,期间先后改名为“杨村”“新江村”“新山”,直至1983年定名为“阳春”,村名里的“阳”字,表示本村郭氏系汾阳王的后人。2006年,阳春、网山、聚英三村合并为阳春村。
阳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诸暨的“年糕之乡”,自300多年前建村,就开始搡年糕。过去,时近岁末年边,阳春人家家户户或多或少要搡几蒸年糕,淘米、磨粉、打糕花、蒸制、人力搡,成为过年的前奏。后来,阳春有了年糕坊,村民们都会挑着晚稻米来加工。早年没有冰箱,村民就把年糕养在清水中,适时换水,可以一直吃到腊月结束。
浙江所产的大部分种类的年糕原料只是糯米,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烹饪入汤,像水煮年糕之类的,就会让年糕糊化,口感不佳。而诸暨阳春村年糕出名在于它存放时间久,颜色白净,口感好,香糯柔韧,炒而不粘,煮而不糊,口感出众。
搡年糕,既是学问也是技术
在诸暨,做年糕非常隆重。不仅要用到当年的晚稻米,还要左邻右舍甚至一整个村的互相帮忙;地点一般选在祠堂,家家户户排队加工,装满大米的箩筐就是排队的信物。
阳春年糕用料考究,选用优质晚稻米,是因为其含有较高的支链淀粉,可塑性好,米香丰盈,适合做年糕。用这个米做出来的年糕香糯柔韧、炒而不粘、煮而不糊、口感出众。
和一般的年糕相比,枫桥的阳春年糕更加软糯筋道,这其中的手艺非常讲究,特别是搡年糕的过程,既是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据说最好的效果是一斤米打一斤四两的年糕。
浸泡、碾磨、装进木桶蒸熟、搡捣,坚持每一道工序不偷懒、不漂白、不添加……每一个关节都是完成新米的一场蜕变,分子得到重组,口感也得到改善。滚烫的年糕,要一条条铺排在竹排上以防粘连,要稍微晾晾,才能堆叠起来,这可是相当考验眼神与手速!与嵊州、台州的年糕切成条状盛放不同,诸暨年糕上用竹排印出一道道平行纹路,保证年糕之间互不粘连。
小年糕,美丽乡村缩影
没有机器之前,年糕都是在捣臼里,用木槌搡的。所以做年糕,诸暨人叫“搡”年糕。现在,年糕都是半手工制,最后一道轧制的工序,改用机器,但大家还是惯用一个“搡”字。
30多年前,阳春年糕就已经走上产业化。1982年,阳春村就开始采用机器加工年糕。最初,加工年糕的机器是从外地买来的。后来,村民诸主研制了加工年糕的机器,阳春年糕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现在,阳村拥有众多绿色产能年糕加工厂,共计年产年糕500多万斤,形成了一个小产业。在村内,阳春建设了年糕广场,安装了搡年糕小品,成为村民休闲娱乐、举办年糕节庆活动的场所。
此外,阳春还创作了年糕制作工艺的墙绘,捣年糕、做年糕、搡年糕等一幅幅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画面跃然墙上。在文化礼堂,展陈了搡年糕的石磨、捣臼和第一代年糕加工机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村里体验独特的“年糕之旅”。
除了传统的大米年糕,这几年,阳春生产了火龙果、番薯、南瓜、荞麦、玉米、紫薯、艾草、高粱、黑米等彩色年糕,吃起来柔软可口,又有韧劲,更添加了营养,创新了口味。阳春年糕不但在诸暨、绍兴、杭州等地有一定知名度,还远销北京、哈尔滨、西宁等城市,香飘广大食客的餐桌。
阳春年糕最大的特色在于传统工艺、地道原材料,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诸暨年糕滑溜、顺喉、筋道而不粘连,就像诸暨人的性格,干脆利落而不拖泥带水。一种年糕能变出百种滋味,在早晨,品尝一碗年糕,感受年糕纠缠在唇齿间的软黏,是诸暨人通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