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毛坯”是郭解
◎ 俞剑明
在《水浒传》成书前的有关史料、话本、杂剧中,宋江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其形象也十分简单——出去“剧贼”的恶谥、山大王的身份,就只有“勇悍狂侠”(陈泰《江南曲序》)一语而已。那么《水浒传》塑造出的宋江这位“孝义黑三郎”的“毛坯”是谁呢?应该是郭解。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一个另类人物郭解的悲剧一生。把这个郭解和宋江平生事迹对比,类似的地方至少有四处:
第一,侠义之名满天下。司马迁对郭解的介绍是“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也就是社会各界都有他的很多忠实“粉丝”。如果这一评语移到《水浒传》的宋江身上,好像是量身定做一样——各个地方、各种身份的好汉只要一听到宋江的大名,立刻“纳头便拜”。
第二,因为亡命出逃而连累到别人。郭解本来在地方上声誉很高,可是卷进了一场人命案,于是辗转出逃。关于他逃亡的路线,司马迁记下的地名就有夏阳、临晋与太原,一路上官差紧追不舍。为了掩护郭解,“粉丝”籍少公不惜自杀来中断线索。而《水浒传》集中写宋江的“宋十回”里,重头戏正是宋江的亡命出逃过程。宋江无意中卷入了阎婆惜的命案,出逃中先后到了沧州、青州白虎山、清风寨,得到柴进、花荣的掩护,而最后几乎连累花荣送命。
第三,受某个儒生进谗言之害,其友人代为残酷报复。郭解案发被捕后,本来有人为他讲好话,还有一线生机,可是有个多嘴的儒生对审判官说:“郭解的所作所为都是触犯刑律的。”直接影响了审判官的看法。这个儒生最终被郭解的“粉丝”割舌而死。再看宋江,他被捕刺配江州后,得到了戴宗等人的庇护,却不幸碰上了个“维护法纪”的黄文炳,到太守那里告发宋江的不轨言论,害得宋江上了法场。而这个黄文炳落得个被李逵碎割的下场。
第四,形象反差。《水浒传》的梁山好汉都很彪悍,独独其领袖却是一副“面黑身矮”、“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的形象。初看十分奇怪,细想却实在是生花妙笔。形象上的巨大反差会在众人中显得很特殊,且更能显示出宋江做领袖“以德不以力”的特质。太史公笔下的郭解也是如此。《游侠列传》中,不是偶然提到一句半句郭解的形象,而是着力来描写、予以特别强调的,如“解为人短小精悍”、“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等。这一点,恰恰也是《水浒传》一再强调的。
看来,《水浒传》的作者相当熟悉《史记》,因此当他要描写一个领导江湖群雄的义侠形象时,郭解的形象、事迹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成为他创作加工的“毛坯”。
《史记》虽然被列入所谓“正史”,但其中颇有一些“异端”因素时而被统治者排斥。如《汉书》就对司马迁加以抨击,而列举的主要错误就有《游侠列传》中对郭解等侠士的同情——“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