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做稻田里的守望者
![]() |
![]() |
![]() |
![]() |
![]() |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5月24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向摆着袁隆平遗像的明阳厅蜿蜒前进。大家神情肃穆哀伤,手捧鲜花,“只为鞠一躬,送最后一程”。
袁隆平:做稻田里的守望者
袁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逝去。
在工作中发现快乐
在休闲中享受快乐
即使过了90岁高龄,袁老依然步履稳健,思维敏捷,谈吐幽默。不少人形容他是“8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对工作,袁老可谓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血,无论是在风吹日晒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寂静孤单的实验室,他都毫无怨言。他在夏日的禾田里中过暑,但到树阴里休息一阵子,自己吃点药后,他会继续搜集样本。
在遇到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他总会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心理上的愉悦。除了在工作中,袁老也总会在家庭中制造快乐。他的妻子邓哲爱听笑话,袁老就会经常搜集一些笑话或者自编一些笑话讲给她听。有的笑话虽然不好笑,但经过袁老吹胡子瞪眼睛的“拙劣表演”,却总能让邓哲笑得前仰后合。
饮食以粗粮素食为主
天天坚持体育锻炼
袁老爱吃粗粮,素菜吃的多,荤菜吃的少。花生、玉米、红薯之类的会蒸或者煮着吃。每次吃一小把或几块。特别是在钟南山院士的劝导下戒烟之后,他对嘴巴管得很严,以前喜欢吃巧克力、咖啡糖、果丹皮,这两年只有果丹皮还一直吃,因为它是山楂做的,酸酸甜甜,有助消化、降血脂。
袁老兴趣广泛,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妥妥的“全能选手”。他曾考取过飞行员,是后来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农业科研员。生活中的袁老特别喜欢游泳,尤其是自由泳和蛙泳。读中学时,他就在武汉市的游泳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除此之外,他还热衷看书、打排球、拉小提琴、骑摩托……打排球是袁老坚持多年的爱好,如果身体情况允许,他每天都会抽时间打打气排球,偶尔也会游泳。不过骑摩托车这个“爱好”,倒是工作的需要。由于每天他都要到试验田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到收获为止,每天如此。来回一圈大概4公里,徒步走需要很多时间,骑摩托车就方便多了。
心态特别好
重视脑力锻炼
袁老乐观幽默,也很少发脾气。他曾诙谐地说,老年人容易缺钙,我在田野工作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还能充分享受日晒,虽然皮肤晒黑了,但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他早年吸烟,可戒烟后一口烟没再吸过。身边的人有时故意问他“您还想吸烟吗?”他很坚定地说:“不想。”可话锋一转,“做梦还是会梦到在吸烟,哈哈。”
“学到老”是袁老的座右铭。他说,国内外许多老人会在退休后纷纷进老年大学,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学习具体知识,而是一种进行“脑力操”的最佳途径。他认为,学外语能有效延缓衰老,因为学习外语必须要背单词,这就得积极运用记忆力,这就能使脑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老年时期注意用脑,可预防老年痴呆症。”
有时,他还会与年轻人一起跳交谊舞、打麻将,他常和助手们—起打麻将,而且输了还要钻桌子。袁老输了后钻桌子的样子,总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那些‘光环’是人家硬给我戴上的,搞得我不好意思,也影响了我生活的自由度”。“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和年轻人在一起。”袁老觉得,年轻人充满青春的活力,多跟年轻人呆在一起,自己也会倍感年轻。
不论是曾经的提琴少年、游泳少年,还是满怀憧憬的飞行少年、农业学子,亦或是立于三尺讲台的俄语老师,袁老的身上的这些标签,每一个都经得起时间的累积和沉淀。若干年后,当所有荣誉加身之时,这位“乘风破浪的爷爷”依然还是那位伟大的麦田守望者。